明十三陵的風水無可挑剔,為啥明朝不到三百年就亡國了

時間 2021-10-14 21:41:12

1樓:陽sir的考古之眼

總而言之,風水和國運可能有所關聯,但在歷史的大勢之中,統治者的決策以及人心的向背才是決定國祚長短的重要因素。

(一)明十三陵

雖說明代有16位皇帝,但其中除了朱元璋死後葬在了南京鐘山之陽,稱「明孝陵」、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沒有陵墓、以及明英宗朱祁鎮被以「王」的身份葬在北京西郊玉泉山外,其餘十三位皇帝均葬在天壽山,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

(二)相關風水

十三陵所處的地形是北、東、西三面環山,南面開放寬敞,山間眾溪匯於陵前河道後,向東南奔瀉而去。尤其是長陵位於來龍的正脈,陵前6公里神道兩側有兩座小山,東有蟒山形成龍山、西有虎峪山作為虎山,位於天壽山南面相對而峙,溫榆河與其它小河蜿蜒往東南方匯聚成一湖泊,解放後已建成十三陵水庫,龍盤虎踞把守著十三陵水口,重巒迭章,如拱似屏,氣勢巨集偉的帝王陵墓。符合背靠玄武,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的四靈方位風水格局。

(三)國祚傳說

相傳當年,明成祖帶著姚廣孝等人從現十三陵水庫處向北走,一路上,風水先生們各逞才智,大掉書袋,指出龍頭 龍尾,說蟒山和虎山是青龍白虎,能起到守衛陵區的作用。明成祖庭的連連點頭,只有姚廣孝沒有言語,明成祖便問姚廣孝道:「你看看,這塊地可以埋葬我的幾代子孫?

」要說風水無可挑剔,但是自成祖皇帝葬入十三陵以後,相繼有十二位皇帝葬入十三陵,據統計葬入的這十二位皇帝,其中只有世宗皇帝壽命達到60歲,神宗皇帝壽命是58歲,憲宗皇帝是41歲,其它九位皇帝壽命均不足40歲,人的壽命不足60歲為短壽之人,因為60年為乙個輪迴,所以古代有60還甲子之說。這是否說明了明十三陵的風水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此外,十三陵即便風水再好,也無法保證明代江山一直綿延,畢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民才是決定乙個國家氣運的重要方面。

2樓:匿名使用者

「風水」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一門玄術,中國人一直以來都十分看重「風水」,特別是經歷了漢、唐兩朝以後,人們的日常生活更是深受風水的影響。風就是元氣和場能,水就是流動和變化,所以,無論是皇帝居住的宮殿、下葬的陵園,還是官府、寺廟和民宅選址,人們都會首先考慮當地的風水問題。

起初,人們只在挑選墓地的時候使用風水理論,這個理論的大概思想是:如果,墓地裡充滿了「生氣」,那麼,將可以給已故之的帶來好運,使他早日**。但這些「生氣」具有流動性,當遇到風的時候,它們會被吹得四處流動;當遇到水的時候,它們會被困在原地,無法移動。

因此,在古代的時候,人們挑選墓地之時往往會選擇一些無風有水的地方。如此一來,就可以凝聚「生氣」,達到祈求好運的目的。後來,人們將風水的使用範圍擴大,即:

房屋、府邸和宮殿都使用風水論。為了便於使用與區分,人們就將風水劃分為兩種型別,分別為:陰宅風水和陽宅風水。

在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明十三陵的風水略差,選址不好,最終,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西北郊昌平境內的天壽山裡,它埋葬著明朝的大部分皇帝,一共有十三座皇帝墓、七座嬪妃墓和一座太監墓,規模十分巨集大。明永樂七年,明成祖朱棣開始為自己尋找一塊墓地。為了尋得一塊逞心如意的墓地,明成祖找來一位江西道士廖均卿。

於是,這位道士開始四處為其尋找寶地。

廖均卿的先祖廖三傳是唐朝著名風水大師楊筠松的傳人,楊筠松,俗名楊救貧,唐代竇州人,著名風水宗師。楊筠松為唐僖宗朝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台地理事,為唐朝著名地理風水學家。著《疑龍經》、《撼龍經》、《一粒粟》、《天玉經》、《都天寶照經》、《天元烏兔經》。

根據《興國衣錦三僚廖氏族譜》的記載,道士廖均卿是以風水理論中的「陰宅風水術」為指導,為帝陵進行卜選的。所謂的卜選,就是指墓地四面環山,左右及前方有水環繞,且山水不斷變化。如此一來,就可以保證陵墓後的山脈、棺槨放置的地方、河流的走向等景物相得益彰,從而,達到吉祥如意的目的。

不久之後,這位道士在昌平境內找到了一塊適宜的墓地。

當時,這塊墓地的所在地叫「黃土山」,這座山的東側、西側和北側分別圍繞著許多山脈,延綿不斷,而其南側則向外敞開,遠遠看去,氣勢十分磅礴。

此外,山上的泉水會流到陵墓前的河道中,然後,再向東南方向流去,正好可以阻擋陵墓內「生氣」的流動。進入陵墓後,可以看到神道兩旁分布著兩座小山丘,左邊的名為「龍山」,右邊的名為「虎山」,與中國古代所推崇的「左青龍,右白虎」的方位格局十分相似。

如果,要從風水學的角度上來解釋這個地方,可以這樣形容:

「陵墓南側大開,遙見北京平原,北側高山屹立,東西兩側各有『護砂』。山勢蜿蜒,『龍脈』盛行。陵墓內部曠闊平坦,草木茂盛,富有生機與氣息。

因此,這塊地是上好的帝陵。如將皇陵定於此處,則『玉燭清明,並三辰而永耀;金符浩蕩,亙萬古以長存:國祚無疆,邦家有慶』。

」得知這個訊息後,明成祖親自來到黃土山考察地形,最終,明成祖決定將帝陵修建於此,並將山名改為「天壽山」。十五世紀初,明朝開始建設第一座陵墓,即:長陵。

在建造過程中,工匠們巧妙地利用地形,將陵墓與當地的高山、河流、植被融合在一起,最終,達到一種巧奪天工的境界。

在中國歷史上,像這樣氣勢磅礴、規模巨集大的陵墓建築群實在不多。

萬曆十五年,明朝仍沉浸在**上國的春秋大夢中。表面上看,國家一片安寧,沒有什麼大事件可以記載。但實際上,危機的暗潮卻在湧動不已。

此時,明朝已經走到了它的生命盡頭。不管皇帝是否勤於政治、首相是否善於處理國家大事、將領是否具有前瞻性、**是否正直廉潔、思想是否先進,這些都不能使明朝在原有的統治基礎上,再進一步。

因為,封建王朝存在其固有的缺陷,而這並非一己之力所能改變。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將明朝的衰亡歸結於明十三陵的風水問題,而是應該從多方面**其失敗的原因。其實,縱觀明朝的統治者,不管是開國皇帝朱元璋,還是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在執政期間,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無法解決的社會矛盾。

所以,即使明十三陵的風水再好,即使崇禎皇帝再勤奮,也無法扭轉明朝衰敗的局面。

此外,乙個朝代的衰亡,跟陵墓的風水是沒有多大關係的,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果,社會沒有矛盾,百姓能安居樂業,那麼,這個國家怎麼會衰亡呢?如果,統治者能勤政律己,善於用人,及時解決社會**現的各種問題,這個國家怎麼可能會走向衰敗呢?

因此,乙個國家想要穩固發展,跟風水是沒有多大關係的,最重要的是:百姓是否願意服從統治,是否支援這個國家的發展。

3樓:俺農村人士

說明風水對於人並沒有什麼作用,秦始皇的陵墓也是極其輝煌,但是秦國只統治了幾年就結束了,所以說只有賢明的君主才能保證帝國的延續。

4樓:焰心

我認為明朝亡國跟明十三陵的風水沒有關係,乙個朝代的發展到鼎盛必定會走向衰落,直至滅亡。

5樓:不知道幾千里也

因為風水和國運根本就沒有直接的關係,這都是迷信的說法,國運是受社會大環境因素左右的。

6樓:仍亦玉

滿了,西邊已經到頭,明朝若果不滅亡,崇禎應該在水庫北邊

7樓:蒂莉蜜

風水輪流轉,冥冥中自有安排不是一塊地就能讓你萬壽永昌的

8樓:錦秋豐碩

活人在做事,與死人何干

9樓:所向披靡

在好的風水也會有敗落的一天……

10樓:歌王鄭智化

每乙個朝代的滅亡都是歷史的注定

11樓:蓮花佛子

明朝那些陵的風水不是無可挑剔的。燕山山脈先天不足,已經是從崑崙山到中華脊梁的秦嶺的餘氣了,勢不夠厚,也就是骨骼之氣實在是有所欠缺。不過現在的鐵路公路大運河南水北調工程以後有所好轉。

依然欠缺骨骼。

12樓:靠儒

啥丟,天地都可以生滅,何況這些虛頭巴腦的東東!!!???

13樓:新峰雨

明朝共計313年/算上南明,作者不學明史嗎

14樓:周森森

明朝近300年還短嗎?

15樓:赤雪啊

唐朝還是萬國來朝呢,為啥也滅亡了?

明朝風水寶地:明十三陵究竟有哪些玄機?

16樓:january_君

通常皇帝死後都會葬入皇家陵園,明朝也一樣。大明王朝一共統治276年,共有16位帝王,明十三陵回

是中國明朝皇答帝的墓葬,除了有特殊原因沒有埋葬於此的三位皇帝,明十三陵埋葬了以朱棣為首的13位皇帝。現在明十三陵已經成為了中國著名的文化旅遊景區。作為明朝風水寶地:

明十三陵究竟有哪些玄機?

明十三陵位於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2023年,為了得到吉祥的墓地,明朝皇帝朱棣特命風水師在現代北京昌平找到了這樣一塊風水寶地,朱棣親自到此勘察後封這塊地為天壽山,朱棣死後便葬在此地,之後也有12位皇帝相繼把陵墓建造於此,具體的墓址則根據自己的風水師選擇。

十三陵所處的地形是東、西、北三面環山,南面寬敞開放,山上的溪流皆匯聚於陵前河道,由東南奔瀉而去。山上草木茂盛、地脈生機勃勃,不得不說朱棣選擇的天壽山將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發揮得淋漓盡致,正是一塊做帝陵的風水寶地。

除了山水環繞的格局之外,選擇此地作為帝陵還有一定的歷史原因,朱棣是在南京即位,而為什麼後來不把陵墓選在南京附近,要選在遙遠的北京呢?這個時候朱棣已經在為大明王朝的將來做打算了。因為蒙古族的殘留勢力還在北方蠢蠢欲動,如果處在南京就很難控制長城沿線的局勢。

17樓:莊龍網路科技

十三陵是皇帝的最終墓地,都是設計了機關的

18樓:吶釹子

明朝皇帝朱棣特命風水師在現代北京昌平找到了這樣一塊風水寶地,朱棣親自到此勘察後封這塊地為天壽山

19樓:善良的謝開心

明十三陵到現在也是很多都想要去**的乙個地方

20樓:沒沒

明十三陵的玄機很神秘。是個風水寶地

21樓:我是胖胖的

明十三陵已經成為了中國著名的文化旅遊景區

22樓:阿優

明朝風水寶地:明十三陵有太多的玄機

23樓:倩世有約

明朝風水寶地明十三陵有很多的意外

明朝十三陵究竟有何詭異

明十三陵布局講究

明十三陵的概況和特點

24樓:南霸天

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距離天安門約五十公里。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兩位太監。

截止2023年,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明十三陵的特點:

首先,從陵區的建置情況看,它更有「邊塞」陵區的特色。

其次,陵區建築的整體性達到了歷史上的空前水平。

再次,從天壽山陵寢的建築制度看,它是前代特別是明太祖孝陵制度的基礎上演進形成的,因此,各陵寢制度都包含有前代陵園的某些特點,同時又有自己的創新之處。

明十三陵有什麼詭異的事情,明朝十三陵究竟有何詭異

chenqiuyu你好 上世紀五十年月中期,為體味開通十三陵的機密,也為了滿足獵奇心,時任北京副市長的吳晗和郭沫若提出了一個方案,這個方案就是發掘十三陵,可專家破耗了一年才翻開了定陵後便不敢繼續發掘,緣故緣由很複雜,但其中一個啟事便是在發掘過程中產生了太多詭異的事,並且是陸續絡續不竭地產生。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中的思陵可以進去嗎,十三陵裡面可以進去嗎

小妞妞愛葛哥 思陵約建於1642年,本是思宗寵妃田貴妃之妃園寢。明朝滅亡後,李自成命人將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貴妃之墓,為攏絡人心並改名思陵,使思陵成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與妃嬪合葬之陵,而相較於明朝諸陵,思陵的規模也較小。思陵附近亦有明思宗貼身太監王承恩陪葬墓,清順治帝 康熙帝亦曾為王承恩立碑...

明十三陵有哪陵(具體到皇帝的名字!)

牙牙的弟弟 明長陵 朱棣 明定陵 朱翊鈞 明昭陵 朱載垕 明永陵 朱厚熜 明獻陵 朱高熾 明慶陵 朱常洛 明茂陵 朱見深 明康陵 朱厚照 明景陵 朱瞻基 明泰陵 朱祐樘 明德陵 朱由校 明裕陵 朱祁鎮 明思陵 朱由檢 1 明長陵 朱棣 明長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 年號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