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的洋務運動以失敗告終,那它的性質是什麼呢

時間 2021-06-05 21:00:22

1樓:瑄瑄

洋務運動是清朝封建統治階級中的洋務派為了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而實行的一場自救改革運動,即具有進步性,也具有落後保守性。

2樓:常青§樹

首先,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甲午中日戰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宣告洋務運動破產。這其中的原因固有許多,但最根本的是不觸動封建制度,布新而不除舊,這是洋務運動破產的根本原因。

其次,洋務運動的積極作用表現在:第一,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近代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第二,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

第三,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闢了道路。

3樓:匿名使用者

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創辦近代工業,儘管其根本目的是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但在客觀上邁出了中國近代化重要的一步,開始了近代工業的大機器生產。

但洋務運動具有明顯的保守性。洋務派試圖用近代西方科學技術挽救封建統治的危機,僅僅將西方近代科學技術嫁接在腐敗的封建制度的肌體上,不觸動封建制度。這是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的根本原因。

4樓:匿名使用者

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運動

5樓:狂迷

封建統治者進行的一場自救運動

清朝的洋務運動和日本的維新運動為什麼結果不同?

6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的洋務運動沒有取得成功,在於領導運動者本身的不徹底。領導運動的恭親王奕

7樓:風中飛艇

從課本上介紹的來說,原因是清朝的洋務運動不徹底,沒涉及根本制度的改革。我覺得解釋的不到位,因為日本的改革也很不徹底,保留了封建性質的很多東西。同時期,像俄羅斯和德國封建勢力也很強大。

個人認為,原因應該是:

1,清朝的統治者缺少現代文化意識,沒有時代感。比方說當時中國從西方引進火車,但是卻遭到了保守勢力的強烈的反對,包括慈禧太后本人。

2,內部派系鬥爭嚴重,自漢族官僚勢力在清朝後期膨脹以後,滿族貴族對漢族官僚勢力漸生防範之心,相互之間矛盾尖銳。甲午戰爭期間,有些人還認為是削弱李鴻章勢力的好機會。

3,整個國家的國民在精神上頹廢。這個源自於封建社會末期,封建統治者採取的高壓統治,極力的奴化國民。

4,慈禧太后本人能力拙劣。慈禧太后實際統治中國達48年之久,其本人綜合來看在見識、魄力、才具、胸襟等多方面其實是很低下的。或許她善於搞陰謀詭計,但是要做一個力挽狂瀾的改革家,她差遠了。

如果當時統治中國的實權人物是一個類似德國鐵血宰相的人,或許會好很多。

8樓:福爾摩斯

日本明治維新變革制度了,是全盤西化;中國的洋務運動只是單純引進西方先進技術,企圖維護封建統治,目的就是落後的,與時代潮流相違背,就決定了它不可能成功,並且它只有地方上幾個總督來搞,沒有在全國形成效應

這是很簡單的說了說,樓主可以去查下這兩件事,百科應該有很詳盡的介紹

9樓:匿名使用者

日本維新是從根本上把制度進行變更成資本主義國家,這這個制度的前提下進行各方面的改革。

而清朝的洋務運動確只是重事功,只講究辦一些有利於國家統治清朝穩定,對於老百姓的生活艱難卻是沒有一點解決,對於國家整體落後也沒有解決。除了讓清朝的軍隊開始走向現代化,其他的作用機會沒有。

兩國變法雖目的相同,然採取的措施截然不同。日本的維新使日本開始走向現代。而中國的洋務只是延緩了清朝的滅亡

10樓:匿名使用者

個人認為是君主的問題。日本明治天皇一意維新,而清朝的慈禧太后卻是個頑固派,她也想國家富強,但一涉及她的個人利益問題就退縮了。其實,制度是瞎說,日本那時候也沒民主。

11樓:錢多多

1,清朝的統治者缺少現代文化意識,沒有時代感。比方說當時中國從西方引進火車,但是卻遭到了保守勢力的強烈的反對,包括慈禧太后本人。

2,內部派系鬥爭嚴重,自漢族官僚勢力在清朝後期膨脹以後,滿族貴族對漢族官僚勢力漸生防範之心,相互之間矛盾尖銳。甲午戰爭期間,有些人還認為是削弱李鴻章勢力的好機會。

3,整個國家的國民在精神上頹廢。這個源自於封建社會末期,封建統治者採取的高壓統治,極力的奴化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