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漿的概念與性質
1樓:中地數媒
1.岩漿的概念。
岩漿是指地球深部產生的一種熾熱的、黏度較大的熔融體。岩漿可以在上地幔或地殼深處運移,或噴出地表,它的主要成分是矽酸鹽,還含有大量的揮發組分及成礦金屬元素。岩漿溫度範圍為700~1200℃。
2.岩漿的性質。
岩漿是高溫熔融狀態的物質,具有一定的黏度和流動性。
岩漿的流動性取決於岩漿自身的黏度,黏度小,流動性好,黏度大,流動性差。岩漿的黏度與其化學組成密切相關。一般情況下,岩漿中sio2的含量愈高,岩漿的黏度愈大,sio2的含量愈低,其黏度愈小;岩漿中溶解的揮發分(主要是h2o,還有少量co2、so2、hcl、hf、h2、n2、b等)含量愈高,岩漿的黏度愈小,反之黏度愈大。
此外,岩漿的黏度還與溫度相關,通常是溫度愈高,黏度愈小,溫度愈低,黏度愈大。壓力對岩漿的性質也有一定影響,壓力增大,岩漿的體積壓縮、密度變大,黏度也隨之增大。
岩漿作用與岩漿岩
2樓:中地數媒
阿加德茲地塊岩漿活動主要分佈在馬達維拉斷裂的東側,其西側至阿爾利特斷裂之間僅有零星分佈,在阿爾利特以西,幾乎不見岩漿活動( et al.,1972)。區域資料整理彙編顯示,阿加德茲地塊主要有4期岩漿活動(圖2-19),分別為前寒武紀至寒武紀的中酸**入巖、寒武紀至奧陶紀酸**入巖、二疊紀至白堊紀的花崗岩和白堊紀以來的火山噴出巖。
圖2-19 阿加德茲地塊岩漿活動分佈圖。
第一期岩漿活動:形成前寒武紀—寒武紀中酸**入巖,在阿加德茲地區廣泛分佈,西側邊界受近sn向馬達維拉斷裂控制,多數地區被後期nww向構造所截切並錯動,個別被後期的岩漿活動侵入或有火山噴出。因形成較早,受後期構造影響,廣泛出露,是研究區古老的花崗岩結晶基底,易風化成球狀,是研究區重要的鈾源之一。
第二期岩漿活動:形成寒武紀—奧陶紀酸**入巖。該期岩漿活動在研究區出露較少,僅分佈在阿加德茲地區東部,其邊界與石炭紀地層呈斷層接觸,應是岩漿侵入後受構造作用抬公升至地表,並被後期nww向構造截切。
區域性地區被第四紀沉積物覆蓋,此處作為蝕源區稍顯過遠,且因出露面積不大,對鈾的富集作用應較小。
第三期岩漿活動:形成二疊紀—白堊紀酸**入巖。該期侵入岩主要出露在阿加德茲地塊的中東部,呈南北向條帶狀分佈,而每乙個條帶又均呈環狀分佈,很多nww向斷裂被其截切,因此可以推測阿加德茲地區nww向斷裂應形成於該期岩漿作用之前。
該期岩漿均呈環帶狀侵入,僅個別呈ne向細脈狀出露,其侵入接觸邊界具環帶狀接觸交代變質岩,岩漿活動具有多期疊加性特點,個別可見較後期岩漿沿早期岩漿又呈大環狀分佈。該期岩漿岩在阿加德茲地區出露較多,應是成礦的蝕源區之一。
第四期岩漿活動:為中生代晚期—新生代以來的火山活動,主要形成酸性噴出巖,出露於阿加德茲中部地區,共有3處,主要為流紋岩和火山碎屑岩,該期岩漿活動與成礦關係密切,為成礦提供了熱源、鈾源和流體等。研究區目的層上方的伊臘澤爾組中有4套薄層紫紅色沉凝灰岩,與該期火山活動事件一致,應是該期活動的產物。
岩漿岩的特徵有那些,岩漿岩的基本特徵
構造特徵 岩漿岩中有一些自己特有的結構和構造特徵,比如噴出巖是在溫度 壓力驟然降低的條件下形成的,造成溶解在岩漿中的揮發份以氣體形式大量逸出,形成氣孔狀構造。當氣孔十分發育時,岩石會變得很輕,甚至可以漂在水面,形成浮巖。如果這些氣孔形成的空洞被後來的物質充填,就形成了杏仁狀構造。岩漿噴出到地表,熔岩...
如何快速理解地殼物質迴圈,岩漿岩漿巖沉積岩變質岩
沉積岩主要包括有礫岩 砂岩 頁岩 灰巖 例如石灰岩 變質岩記住頁岩變質形成板岩,石灰岩變質形成大理岩。地質構造 鋒面系統 希望對你有幫助。 沉積岩包括石灰岩 砂岩 頁岩等。變質岩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變質作用作用於岩漿岩 即 火成岩 形成的變質岩成為正變質岩 另一類是作用於沉積岩,生成的變質岩為副變質岩...
岩漿岩的物質成分,岩漿是什麼物質
岩漿岩與岩漿岩成分。岩漿是什麼物質 巖昌敬塵漿。是一種產生於地幔上部和地殼深處的熔漿流體,以矽酸鹽。為主要成分。岩漿分為原生岩漿和再生岩漿,其中原生岩漿是由地核。俘獲的熔融物質形成的,再生岩漿包括原生岩漿變異出的岩漿和重熔岩漿。岩漿的組成成分。岩漿一般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熔化形成的液體 從液體中結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