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地質調查地質填圖時觀測路線布置方法有哪些

時間 2021-08-30 11:17:32

1樓:瀛洲煙雨

區域地質調查地質填圖時觀測路線布置方法一般有兩種方法:

一是大致垂直於(橫穿)填圖區的岩層和構造線的走向布置路線,稱為穿越法;

二是沿各地質體界線或對其他地質現象進行追索觀察,稱為追索法。

在野外填圖過程中一般以穿越法為主,並輔以追索法。將各條填圖路線中的各觀察點,根據所觀測到的內容(如岩性)的相似性、地質體產狀及區域地質構造現象等,並按所確定的填圖單位,合理地互相連線起來便圈繪出了填圖區域內的地質體和地質現象,形成了野外地質圖(原始地質草圖)。

2樓:匿名使用者

路線布置大致包括三種情況

1、穿越路線:基本垂直於地層或區域構造線的走向布置的路線,按一定的間距穿越整個測區。填圖人員沿觀察路線研究地質剖面並按要求進行其它各項地質研究工作;同時標定地質界線及各種產狀要素。

路線間的地質界線用內插法和「v」字形法測來勾繪。

該方法優點是在較短的距離內能較容易、較全面地查明路線通過的地層層序、接觸關係、巖相縱向變化以及地質構造基本特徵。

該方法不足之處是相鄰路線之間的地帶未能直接觀察連繪的地質界線可能與實際有出入,甚至漏掉某些較為重要的小型地質體及橫斷層等。

2、追索路線:沿地質體、地質界線及區域構造線走向布置路線,用於追索標誌層、接觸關係、斷層、化石層、含礦層等。

優點是可以詳細查明地質體、接觸關係、斷層等的橫向變化準確地勾繪地質界線。此方法主要適合專門性的地質位體的研究。

3、綜合路線:是將穿越路線和追索路線結合使用而開展填圖工作。

本次填圖要求在穿越路線時遇到重要的地質體、地質界線、斷層等沿走向適當向兩側追索。

觀測路線布置原則

3樓:中地數媒

地質填圖中觀測路線的布置,要以測區地質構造複雜程式、填圖比例尺和要解決的主要地質問題為依據,在充分利用前人中比例尺區調資料、遙感影象資料解譯和物化探異常的基礎上,分別根據不同的基岩出露情況和通行條件,選擇不同的方法精心布置,以最小的工作量,取得最大的控制效果。

除上述原則外,還需針對具體情況,如在主要地質剖面兩側各優先布置1~2條觀測路線。該方法的優點是根據剖面對地質體的控制,可快速向兩側延伸,擴大填圖控制面積,更能檢驗剖面上劃分的填圖單元和重要接觸關係在區域上的可對比性,並能及時了解其區域性變化,利於做出對剖面是否修正補充的決定,並進行下一步大面積填圖。

大面積填圖時,應將各填圖組的觀測路線盡可能相鄰布置、分片推進。按此原則布置觀測路線便於填圖組之間及時交流溝通,有利於野外地質圖的成片連線,也有利於技術負責人掌握已填圖區地質情況、新出現的問題,並根據新的情況和問題在片區填圖工作完成前調整部署或安排野外複查。

野外地質觀測路線布設

4樓:中地數媒

1.踏勘路線

圖9-1 實測剖面及地質路線布設示意圖

a、c—平行(u型)路線;b—花瓣狀路線;實線為布置剖面線,虛線為布置路線;d、c、p、t依次示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和三疊系

路線布設一般應盡量以垂直各類地質體界線和區域構造線方向的穿越路線為主,並能觀察到區域內具有代表性的各種主要地質體和地質構造現象為最佳選擇(圖9-1);如果穿越路線難以滿足全面系統掌握區域地質情況,也可採用穿越和追索路線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踏勘。一般要求踏勘路線觀測內容基本上應滿足測區區域地質填圖路線的要求,但在設計編寫前,由於填圖單位尚未正式確定,因此不宜過多布置此類野外地質觀測路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重複工作。

2.系統觀測路線

此階段路線布設是否合理,會直接影響區域地質填圖最終成果的質量。要求路線必須全面控制測區所有地質體和重要構造形跡的空間展布形態及其分布規律,對路線線距和點距在基本滿足填圖比例尺規範要求的前提下不作機械的規定,但要求點、線控制應形成一定的網路格架;對地質繁簡程度不同的地區其地質路線的稀、密應有所不同。地質結構複雜地區,地質路線控制密度應較大,反之則可適當放稀。

如岩性巖相變化較大,地質體走向延伸關係不清,為了解某些重要接觸關係、礦化帶以及重要構造現象的空間延伸情況等,凡穿越路線不能達到目的的,可布置專門的追索路線。有實測剖面控制的地段,實測剖面可以代替相應地段的地質路線。

3.檢查路線

該類路線的布置以針對需要解決的問題為目的採取靈活多變的形式,應根據檢查解決問題的實際需要布置相應的觀測路線和觀測點。此類路線可以重複原有觀測路線,也可以是新布置的野外地質觀測路線。

上述三種地質觀測路線在進行野外資料的室內最終整理時,均應統一轉繪到實際材料圖上,但不同性質的野外地質觀測路線應用不同顏色或不同形式線畫加以區別表示。

地質路線型別

5樓:中地數媒

地質路線可依據路線與控制地質體的幾何關係、野外工作的不同階段和觀測路線對地質體控制的作用進行劃分,如下所示:

區域地質調查基礎教程

6.1.2.1 按路線與控制地質體的幾何關係劃分地質路線

(1)穿越法

橫穿地層走向或區域構造線布置觀測路線,可調查研究地層系統縱向上的特徵和變化,標定路線穿過的各類地質體的界線(圖6.1)。優點是易於查明地層層序及其接觸關係,岩性、巖相的縱向變化和區域構造特徵;缺點是在岩性、巖相橫向變化較大、構造複雜的地區,易出現勾繪或圈定的地質體界線與實際情況不大吻合的情況,甚至遺漏地質現象或地質體。

圖6.1 穿越路線示意圖

(2)追索法

大致沿地質界線、斷層線或地質體走向布置觀測路線(圖6.2),可調查研究地質體的橫向變化和構造形態,準確勾繪地質界線。常用於追索重要斷裂、褶皺轉折端、重要接觸關係、含礦層、化石層或標誌層等。

優點是在地質構造複雜,岩性、巖相變化較大,延伸不穩定的地段,易於查明其橫向變化特徵,提高研究程度,一般在大比例尺填圖或在解決重要地質問題時常被採用;缺點是對地層層序及其縱向變化、區域構造特徵的了解和控制較差,且工作量較大。

圖6.2 追索路線示意圖

(3)綜合法

上述兩種方法的結合,即在穿越路線上,為查明接觸關係和重要地質體的橫向變化,向路線兩側沿地質體走向追索一定距離;或在追索路線中,為查明地層層序及其縱向變化,上、下接觸關係等,穿越地質體走向一定距離(圖6.3,圖6.4)。

尤其對於部分不規則的地質體(如岩體、礦體等),採用「追索+穿越法」可對其進行有效控制。優點是可以較全面地研究地質體的縱、橫向變化;缺點是工作量太大。

圖6.3 綜合路線(u型路線)示意圖

圖6.4 綜合路線(u型+梅花型路線)示意圖

6.1.2.2 按照野外工作不同階段劃分地質路線

(1)踏勘路線

一般盡量以垂直各類地質體界線和區域構造線方向布置,以穿越路線為主,如果穿越路線難以滿足全面系統掌握區域地質情況,或無法控制新發現的重要地質體,則可採用穿越路線和追索路線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踏勘。

(2)驗證路線

一般用於以下幾種情況:①重要的地質體,如層型剖面或新建地層單位的原創、不同型別的岩漿巖體、岩體組合(單元)和特殊岩石(如麻粒巖、榴輝巖、隱爆角礫岩)等。②地質體重要的接觸關係,如地層不整合、岩體侵入穿插、超基性巖的冷侵位或熱侵位、中深變質岩中古老中酸**入巖與表殼巖的侵入關係(界線)等。

③重要的地質構造,如涉及構造分割槽、構造單元劃分的區域性斷層、影響褶皺形態和構造分析的岩層產狀、主要斷層性質、產狀和兩盤運動方向的質疑點。④前人發現有工作價值的礦(化)點、高階別化探/重砂異常、重要含礦層位,以及重力、航磁異常等。⑤本次區調中地質或礦產的重大發現,或可能導致本專案人員認識上產生重大分歧而室內不能解決的地質現象與測量資料。

(3)系統觀測路線

必須全面控制測區所有地質體和主要構造形跡的空間展布形態及其分布規律,此類路線應以垂直區域構造線方向的穿越路線為主,適當輔以追索路線。具體布設要求如下:①穿越路線要盡量控制地質體及其間的重要接觸關係或重要構造部位。

②當岩性巖相變化較大,地質體走向延伸關係不清,或為了解某些重要接觸關係、礦化帶以及重要地質體邊界的空間延伸情況等特徵時,可布置追索路線。③對路線線距和點距不做機械的規定,但要求點、線控制應形成一定的網路格架,能有效控制各類地質體。④有實測剖面控制的地段,不必重複布置地質路線。

(4)檢查路線

根據實際需要針對要解決的一些重大地質問題,應布置相應的觀測路線和觀測點。此類路線可以重複原有觀測路線,也可以是新布置的野外地質觀測路線。

(5)接圖(外圍)路線

圖區外觀測路線雖然很少,但對於有的圖幅卻是不可或缺的。主要用於:①在與相鄰圖幅接圖有困難時,在圖區外側進行觀測,以了解鄰幅近本幅圖邊的地質構造情況及控制程度。

②由於1:5萬區調圖幅面積有限,如出現導致區域上某些原有觀點、發現需重新認識的重大地質問題時,需擴大範圍追索、確認而布置的路線。

6.1.2.3 按照觀測路線對地質體控制的作用劃分地質路線

(1)主幹觀測路線

又可稱為控制性觀測路線,為了控制填圖區地質總體特徵和構造格架,一般在進行全面路線地質調查初期,在填圖區範圍布置數條穿越全部地質體和構造的路線,建立測區總體地質輪廓,巨集觀地控制地質體的格架。

(2)輔助觀測路線

在主幹觀測路線之間的加密路線,起到對地質體和地質構造詳細控制和提高精度的作用,同時也可彌補主幹觀測路線的不足。

(3)專題研究路線

針對測區主要地質問題或任務書下達的需要進行深入解決的問題所布置的路線,這些路線一般根據需要解決問題的性質和特點,有針對性地布置,路線的方式(穿越、追索)、間距等均可靈活把握,以解決問題為主要目的。

1:50000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專案,野外調查需要布置觀測路線嗎?如需要,路線密度是多少?

6樓:王青山

9.1 部署原則

9.1.1 按照野外工作不同階段將地質路線劃分為踏勘路線、系統觀測路線和檢查路線。

9.1.2 踏勘路線:

一般盡量以垂直各類地質體、礦化體界線和區域構造線方向布置,以穿越路線為主;如果穿越路線難以滿足全面系統掌握區域地質區域礦產情況,或對新發現的重要地質體和重要成礦帶,可採用穿越和追索路線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踏勘。

9.1.3 系統觀測路線:

必須全面控制調查區所有地質體、礦化體和主要構造形跡的空間展布形態及其分布規律; 此類路線應以垂直區域構造線方向的穿越路線為主,適當輔以追索路線。具體布設要求如下:

(1) 穿越路線要盡量控制地質體、礦化體及其間的重要接觸關係或重要構造部位。

(2) 當岩性巖相變化較大,地質體、礦化體走向延伸關係不清,或為了解某些重要接觸關係、礦化帶邊界的空間延伸情況等特徵時,可布置追索路線。

(3) 對路線線距和點距不作機械的規定,但要求點、線控制應形成一定的網路格架,能有效控制各類地質體。

(4) 有實測剖面控制的地段,不必重複布置地質路線。

9.1.4檢查路線:根據實際需要針對要解決的一些重大地質和礦產問題,應布置相應的觀測路線和觀測點。此類路線,可以重複原有觀測路線,也可以是新布置的野外地質觀測路線。

9.2 控制程度和調查精度

9.2.1 地質點和地質觀測路線

(1) 單幅有效觀測路線總長度一般控制在600km以上, 有效路線平均間距一般控制在500m~600m左右。

(2) 對區域性的主要構造帶、地質體和礦化帶,必須要有足夠的地質路線控制,其路線控制程度,應以能較準確地圈定出地質構造、地質體和礦化帶形態為原則。成礦有利地段調查路線應視需要適當加密。

(3) 所有地質界線、重要接觸關係、重要地質構造、重要含礦層位、蝕變帶、礦化體等重要地質現象等均應有地質觀測點控制。觀測控制點的記錄務必詳實,測量資料準確齊全,並附必要的**和素描圖、或錄影資料,採集必要的實物標本。

(4) 要著重查明不同地質體間的接觸關係,包括地層間的整合、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接觸;岩體間的侵入關係和先後順序;不同岩性、巖相間的漸變過渡關係;礦化帶與圍岩的接觸關係、各種構造接觸關係等。

(5) 系統觀測路線、踏勘路線和專題研究路線,要求作好連續路線信手地質剖面(比例尺1∶5000~1∶10000)。

9.2.2 野外手圖和地質圖地質體標定

(1) 野外手圖採用1:25000數位化地形圖。所有地質體、礦化體界線、正式填圖單位和非正式填圖單位、各種有意義的地質現象、各種構造形跡及各種有代表性的產狀要素(含地層、岩層、面理、線理以及原生構造產狀及各類樣品的取樣位置等), 均應準確標繪到野外手圖上。

(2) 野外調查工作中的地質觀測點、線在野外手圖上標定的點位與實地位置誤差,一般不得大於25m。

(3) 對直徑大於50m的閉合地質體;寬度大於25m、長度大於50m的線狀地質體;長度大於250m的斷層、褶皺構造均要標繪在野外手圖上。對分布面積過小,但具有重要意義的特殊地質體和礦化體,要用相應符號、花紋誇大或歸併表示在圖上。

(4) 基岩區內面積小於1km2和溝谷中寬度小於100m的第四系,在地質圖上不予表示,但型別特殊或含有重要礦產的第四紀沉積,其範圍雖小,均應適當誇大表示。

(5) 在大片第四系分布區,對前第四系基岩露頭,凡地質路線所及,無論出露範圍大小,都需進行觀測描述,並標註或誇大標註在圖上。

(6) 1:50000地質圖只標定直徑大於100m的閉合地質體;寬度大於50m、長度大於100m的線狀地質體;長度大於250m的斷層、褶皺構造。對其範圍雖小,但具有重要意義的特殊地質體和礦化體,均可用相應符號、花紋誇大或歸併表示在圖上。

現在地質填圖還有什麼意義,什麼叫地質填圖?

李李牛 以前的地質資料都是小比例尺的,地質界線什麼的並沒有那麼準確。現在填圖就是需要你對這些界線 構造什麼的進行修測,同時只有通過填圖才能更好的瞭解礦區的基本地質情況,為你的下一步找礦 探礦工程的佈置提供依據。 地質填圖當然有意義了,是一個礦區工作的重中之重啊。可以幫助我們建立礦區的巖性建造圖 構造...

油氣基礎地質調查與研究

中地數媒 一 部署重點 系統掌握華北區自元古宙以來 揚子區自震旦紀以來 塔里木區自震旦紀以來 東北 興蒙區古生代以來 準噶爾區古生代以來 柴達木 祁連區古生代以來 青藏地區古生代以來和華夏區等區域各時期 各型別盆地分佈 盆地地層 構造 沉積特徵和演化過程,盆地烴源巖主要發育層位 分佈特徵,以及地質 ...

為什麼地層的劃分和對比是地質調查和地質研究的重要基礎工作

騰秀芳臧綢 要知道地層的劃分和對比 首先你要了解下面這幾個概念,這樣你就清楚了。地層劃分是研究地球 岩石 岩性的基礎,也是研究岩石 岩性的結果.只有把當地的不同岩層 石 分類搞清楚了,才能了解當地 當時 歷史 的地質作用過程,並指導相應的地質找礦工作和地質調查工作.地層對比,是研究不同區域 連線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