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裡注和箋一樣嗎,古代漢語中注同與下及注同的區別

時間 2021-08-11 17:09:33

1樓:

不一樣。

一、箋,是名詞,本指狹條形小竹片,古代無紙,用簡策,有所表識,削竹為小箋,繫之於簡。

〈名〉1、注釋的文字

箋注紛羅,顛倒是非。——韓愈《施先生墓銘》

又如:;箋記(古文體名)

2、供題詩、寫信等用的(質量較高的)小幅紙張 。

如:箋管(紙和筆);箋幅(箋紙,信箋);箋詠(在箋紙上題詠詩詞)

3、中國古**給帝王的書信 。

如:奏箋;《答東阿王箋》

4、書信的代稱 。

如:投箋;便箋;手箋

5、名片;名刺

親友投箋互拜。——明· 田汝成《熙朝樂事》

二、注,含義較多,既可作名詞也可做動詞,和「箋」有關的解釋如下:

--〈動〉解釋古書原文意義為「注」,解釋前人注文的意義為「疏」。

其有明聖人之道,盡六經之意,而不能誦疏與注,一切棄之。——柳冕《與權德輿書》

及景純注《雅》,動植必贊。——《文心雕龍·頌讚》

鄭玄欲注《春秋傳》。——《世說新語·文學》

注曰「不好」,改為「過」。(注曰,在旁邊註明。)——宋· 洪邁《容齋續筆》

又如:注本(帶有注釋的版本);註述(注釋);注訓(註解);注家(註解古籍的人)

--〈名〉通常為字較小的,在正文以外印刷的評注或附註 。如:腳注。

注的詳細解釋見

三、有詞「箋注」,意為:給古書作的注釋。

2樓:巫馬霞英

陸游的示兒 元通原,才 但,只 同,統一 聞,知道 無通毋,不要 乃,指示代詞,你的 翁,老人,這裡指陸游自己 九州,即中國 即,停止

古代漢語中注同與下及注同的區別

3樓:我是帥鍋

不一樣。

一、箋,是名詞,本指狹條形小竹片,古代無紙,用簡策,有所表識,削竹為小箋,繫之於簡。

〈名〉1、注釋的文字

箋注紛羅,顛倒是非。——韓愈《施先生墓銘》

又如:;箋記(古文體名)

2、供題詩、寫信等用的(質量較高的)小幅紙張 。

如:箋管(紙和筆);箋幅(箋紙,信箋);箋詠(在箋紙上題詠詩詞)

3、中國古**給帝王的書信 。

如:奏箋;《答東阿王箋》

4、書信的代稱 。

如:投箋;便箋;手箋

5、名片;名刺

親友投箋互拜。——明· 田汝成《熙朝樂事》

二、注,含義較多,既可作名詞也可做動詞,和「箋」有關的解釋如下:

--〈動〉解釋古書原文意義為「注」,解釋前人注文的意義為「疏」。

其有明聖人之道,盡六經之意,而不能誦疏與注,一切棄之。——柳冕《與權德輿書》

及景純注《雅》,動植必贊。——《文心雕龍·頌讚》

鄭玄欲注《春秋傳》。——《世說新語·文學》

注曰「不好」,改為「過」。(注曰,在旁邊註明。)——宋· 洪邁《容齋續筆》

又如:注本(帶有注釋的版本);註述(注釋);注訓(註解);注家(註解古籍的人)

--〈名〉通常為字較小的,在正文以外印刷的評注或附註 。如:腳注。

古漢語中什麼是「注」「疏」還有老實說什

4樓:坑卷

注10.給書中或文中的字句做解釋。古代有傳、注、故、訓、箋、疏、章句、解詁等名稱,後通稱為「注」。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初注《莊子》者數十家,莫能究其旨要。」《禮記·曲禮上》「曲禮上第一」 唐 孔穎達 疏:

「注者,即解書之名,但釋義之人,多稱為傳。傳謂傳述為義,或親承聖旨,或師儒相傳,故云傳。今謂之注者,謙也,不敢傳授,直注己意而已。

若然,則傳之與注,各出己情。」 張舜徽 《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第一編第一章第四節:「注,取義於灌注。

文義艱深,必解釋而後明,猶水道阻塞,必灌注而後通。」11.指解釋字句的文字。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向秀 於舊注外為解義,妙析奇緻,大暢玄風。」《舊唐書·禮儀志一》:

「何棄 周 孔 之法言,獨取 康成 之小注?」 魏 晉 時及以後「注」亦作「 注 」。參閱 三國 魏 何晏 《〈論語集解〉序》。

疏4.指闡釋經書及其舊注的文字。 唐玄宗 《〈孝經〉序》:

「是以一章之中凡有數句,一句之內意有兼明,具載則文繁,略之又義闕,今存於疏,用廣發揮。」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二節:「各宗派的大師,都想解釋所尊奉的經典……經疏愈積愈臃腫,學徒愈學愈迷惑。

」5.引申為闡釋。 清 蔡焯 《〈史通通釋〉舉例》:

「釋之為用,析節而疏其義。」

字母1.音韻學術語。聲母的代表字,簡稱「母」。

宋 王應麟 《玉海·藝文·小學》:「 光 ( 司馬光 )有《切韻指掌圖》,以三十六字母總三百八十四聲。」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字母》:

「三十六字母, 唐 以前未有言之者。相傳出於僧 守溫 , 溫 亦 唐 末沙門也。」

————————————————————————————————————————

以上是《漢語大詞典》裡的解釋,具體來說,一般書中所謂的注、疏都會確有所指,比如《十三經注疏》中的注疏分別是指:

《周易正義》——【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尚書正義》——舊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

《毛詩正義》——【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

《周禮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儀禮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禮記正義》——【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左傳正義》——【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公羊傳注疏》——【漢】何休注,【唐】徐彥疏

《春秋穀梁傳注疏》——【晉】范寧注,【唐】楊士勳疏

《論語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經注疏》——【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

《爾雅注疏》——【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漢】趙岐注,舊題【宋】孫奭疏

除了《尚書》、《詩經》之外,其他的十一部書都各有注疏,提到這些書的時候,「注」「疏」都是特指以上這些人的解釋(正義、義疏是「疏」的別稱)。

注和疏的關係:注是對原文的解釋,疏是既解釋原文,也解釋注。所以一般可以說疏是「註解的註解」。

——————————————————————————————————————————

一般可以直接說古漢語中說的「字母」就是指聲母,唐朝時人們關於漢語聲母的研究成果是「三十六字母」,因為起始人是守溫,所以也稱「守溫字母」或「守溫三十六字母」(但守溫本人創造的字母可能只有三十個)。其代表字是:見、溪、群、疑、端、透、定、泥、知、照、徹、穿、澄、床、娘、幫、滂、並、明、非敷、奉、微、精、清、從、心、邪、審、禪、曉、匣、影、喻、來、日。

每個字都表示漢語的乙個聲母。

但是有時候人們對漢語聲母的認知又不太一樣,會將聲母歸納為三十個或三十乙個。歸為三十個的,就是三十字母;歸為三十乙個的,就是三十一字母。

滿意請採納

古注中傳注体和義疏體各有哪些特點?箋和註有什麼區別? 5

5樓:

我在這羅列一些相關資料註解體例的名稱: 傳:秦漢之際,把《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樂記》、《春秋》稱作「經」,把解釋經書的叫作「傳」。

「傳」就是對「經」的解說。 正義:解釋經傳而得義之正者稱為「正義」,「注「、」疏「有時也可稱為「正義」。

疏:「疏」是相對「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礎上再進一步作注就叫作「疏」。「疏」是對注的解釋。

箋:「箋」本來是對傳的闡發和補充,後來只指註解的意思。 注:

「注」指對古書的註解,狹義的「注」只指註解,而廣義的則包括傳、箋等。 章句:解說古書的一種方法,除解釋字詞外,還串講文章大意。

集解:選取各家註解通釋經傳的叫「集解」。 註解術語的作用 一曰,為,謂之 這三個術語的作用相同,它們不僅用來釋義,並且用來分別同義詞和近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

二謂 用「謂」的時候,被解釋的詞放在「謂」的前面。「謂」的作用是用後面的話說明前面詞語所指的範圍或比、影射的事物。 三貌,之貌 這兩個術語一般用在動詞或形容詞的後面,說明被釋的詞是表示事物某種性質或某種狀態的。

四猶,猶言 「猶」的作用是表示注釋與被釋詞語的意義並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用「猶」的時候,往往是用近義詞作注,或者是用引申義訓釋本義。 五之言,之為言,之猶言 這三個術語的作用是表示「聲訓」,注釋時必然是用聲音相同或近似的詞來作訓解。

六讀為,讀曰,讀若,讀如 這幾個術語都是用來註明音讀的,「讀為」和「讀曰」一般是用本字來說明假借字。 古書註解的基本體例主要有三類: ①傳注体:

是經漢代學者奠基的以解釋先秦文獻詞句為主的一種體例。 ②義疏體:是既釋**又兼釋注文的一種體例。

③集解體:是匯集眾說的一種體例。 古書註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四種:

①釋詞;②通句;③疏釋全章大意;④評說。一、古書註解的體例主要有三類: (1)、傳注体:

是經漢代學者奠基的以解釋先秦文獻詞句為主的一種體例。 (2)、義疏體:是既釋**又兼釋注文的一種體例。

(3)、集解體:是匯集眾說的一種體例。 二、古書註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四種:

釋詞、通句、疏釋全章大意、評說。 三、古書註解的術語 曰,為,謂之 謂 貌,之貌 猶,猶言 之言,之為言 之猶言 讀為,讀曰 讀若,讀如

古籍裡的注,校,釋,箋都是什麼意思,有區別嗎?

6樓:榜眼及第

注:注義於經下,若水之注物也.

校:應該是校對的意思.

釋:顧名思義,就是解釋它的意思.

箋:表識之也,表明古人之意或斷以己意也.

應該就是這樣了 0.0

古代漢語註解有哪幾種常見的情況?

7樓:匿名使用者

我不太清楚你具體想問的是什麼,如果是古書注釋的體式型別,一般有以下幾類:

1.傳注類 (1)訓、詁:側重於字、詞、名物解釋。

(2)傳:原本指解釋儒家六經的手掘書,到後代也作一般的注釋名稱。(3)注:

始於東漢鄭玄,下己意,作解拿薯讓說,使經義著明,與傳一脈相承。(4)箋:對原註隱而不顯、略而不詳之處加以闡發消局,或記下自己的不同看法。

2.章句類:不以解釋詞義為主,而著重於逐句逐章串講,分析大意。但在對句意的串講、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對原文詞義的解釋。如趙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辭章句》等。

3.義疏類:既解釋**,又解釋注文。宋以前,疏和經、注單行成書;宋以後,為方便閱讀,始將疏與相應的經注合刊在一起。所以義疏類注本都包含原文、注、疏等幾部分。

4.集解類:匯集眾說並加上編者意見的一種注釋,包括集注、集傳、集解等。

5.音義類:注音釋義,此類著作注音為主,有事兼有簡單釋義,或指出經典不同版本的異文情況。音義書在給多音多義詞注音時,注音本身即暗含釋義。

(以上內容主要來自王寧老師主編的《古代漢語》,^_^)

古代有字典嗎,古代漢語詞典與古代漢語字典有什麼區別

彼黍 爾雅 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書,是西漢整理的,作者不詳 說文解字 簡稱 說文 作者是東漢的經學家 文字學家許慎 康熙字典 是清代康熙年間編的,是現今中國最全的字典 伊塔夢之戀 當然有只不過最早的沒有發現 破破理論 秦漢時期 爾雅 說文解字 唐宋時期 好像沒有什麼太出名的 明清時期 永樂大典...

古代漢語的人稱代詞有何特點,古代漢語第一人稱代詞和第二人稱代詞為什麼有多種說法

1 第一人稱代詞 吾 我 予 餘 朕 2 第二人稱代詞 女 汝 爾 若 而 乃 3 第三人稱代詞 其 厥 之 之 和 其 都不是典型的第三人稱代詞 一是 之 和 其 除稱代以外,還可以稱人或物。二是 之 和 其 除了可以稱代第三方以外,有時候也可以用來稱代說話人自己或聽話的一方。區區 在下 不才 小...

古代漢語中的切音和現代漢語中的拼音有些什麼區別

切音,是清末二十年間在民間產生和推行的各種漢語拼音方案。切音 就是 拼音 也叫 合聲 這些方案的字母形體有采用拉丁字母及其變體的,有采用漢字筆畫和獨體古文的,有采用速記符號的,有采用數碼的,有自造符號的。切音,是解放後確定的漢語拼音方案的雛形。 勤昆迴心諾 切音,又叫反切,漢字一種傳統的注音方法。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