樁基礎是否選擇良好樁端持力層不重要

時間 2021-06-05 22:50:48

1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問題問得很偏,如果是摩擦樁可能還有點意思,如果是端承樁、嵌巖樁,樓主這個推論和疑問就沒有太多道理。10米淤泥以下是5米厚的硬粘土/砂土層,端部作用是關鍵,而單樁測阻力很小,有時可以忽略。但不建議忽略,是多少就是多少。

1、樁不必非得進入好土層,離好土層有一定距離的軟土,若承載力及變形能滿足的話為何不可以?這個問題也有問題 既然“承載力及變形都滿足要求”,還叫“軟土”,名字倒無所謂,也許是好土 - 可以作持力層。什麼原因把它排除出了持力層?

2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問題涉及到了樁基礎設計的原則性問題,雖然規範中提到了樁基礎設計要符合承載力及變形的雙控要求,但在實際工程設計中,目前還主要是按照“強度控制,變形驗算”的原則進行樁基礎的設計,即按照樁基礎承載力設計用樁數,然後再校核基礎沉降是否滿足要求。在這一設計前提下,當然是選擇良好樁端持力層更為合理,這樣一來既能提高單樁豎向承載力,又能更為有效的減小基礎沉降值。但按照上述設計原則進行樁基礎設計時,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樁基設計可能會過於保守,在很多時候並不需要那麼多樁來控制基礎沉降,造成樁基礎設計的浪費。

與強度控制設計相對應的設計理論是基於變形控制的樁基礎設計,樁基礎主要用於控制基礎變形大小,且在設計中考慮天然地基的承載力作用,在滿足基礎變形要求的情況下再校核基礎整體承載力。按照變形控制的樁基礎設計,樁端持力層的選擇就不必再強調選擇良好的持力層,只需要滿足基礎變形控制要求即可;相反樁端持力層還不能選擇太硬的土層,例如基岩,這樣會使得天然地基承載力難以有效發揮,從而有可能會造成樁頭荷載過大,產生結構性破壞。基於變形控制的樁基礎設計其一個核心問題在於準確計算出不同樁數情況下基礎的變形大小,然後再根據允許的變形值確定用樁數,因此要採用這種設計理論進行樁基礎設計需要對沉降計算有相當程度的把握,而這也是大部分工程設計人員所欠缺的。

從目前工程實踐來看,在上海等軟土地區中已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基於變形控制的樁基礎設計理論,在工程上稱之為減沉樁基礎,其設計原則就是按照變形控制要求來確定樁數,再進行承載力校核,可參考。

3樓:鐵道工程與房屋建造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樁基承力分類,樁基礎按承載性質分為端承樁和摩擦樁,端承樁是指穿過軟弱土層並將建築物的荷載通過樁傳遞到樁端堅硬土層或岩層上,軟弱土對樁的摩擦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計;而摩擦樁是指沉入軟弱土層一定深度通過樁側土的摩擦作用,將上部荷載傳遞擴散樁周圍土體中,樁尖土體起一定支承作用,但主要承力為樁身側向土體。

因此端承樁必須選擇良好的持立層土體,最好是基岩;但摩擦樁就沒有必要了。這個問題在設計時是就實際情況而定。

4樓:匿名使用者

1、在天津厚層粘性土與粉土互積層中,是找不到相能較好的土層的。2、各位完全可以算一下,樁直徑1m,長80m的橋樁,其端阻力值能佔多少?不足5%!

,也就是說,樁端位於淤泥或基岩上,此樁承載力不會發生多大變化,不是這樣嗎?

5樓:操晴嵐索騫

實際工程設計中,樁端土質是不允許隨便設定在哪一層土中的

6樓:匿名使用者

歡迎啊!yantubbs大名鼎鼎的帽兄!cfg專家!

7樓:匿名使用者

聞名不如見面呀 一口氣 就出那麼多道考題、、、、

如何確定樁端進入持力層深度

8樓:大陶學長

《建築樁基技術規範》jgj94-2008的3.3.3條:

5 應選擇較硬土層作為樁端持力層。樁端全斷面進入持力層的深度,對於黏性土、粉土不宜小於2d,砂土不宜小於1.5d,碎石類土,不宜小於1d。

當存在軟弱下臥層時,樁端以下硬持力層厚度不宜小於3d。 6 對於嵌巖樁,嵌巖深度應綜合荷載、上覆土層、基岩、樁徑、樁長諸因素確定;對於嵌入傾斜的完整和較完整巖的全斷面深度不宜小於0.4d且不小於0.

5m,傾斜度大於30%的中風化巖,宜根據傾斜度及岩石完整性適當加大嵌巖深度。

對於嵌入平整、完整的堅硬巖和較硬巖的深度不宜小於0.2d,且不應小於0.2m。

《建築樁基技術規範》jgj94-2008的3.4.6條:

1 樁進入液化土層以下穩定土層的長度(不包括樁尖部分)應按計算確定;對於碎石土,礫、粗、中砂,密實粉土,堅硬黏性土尚不應小於2~3倍樁身直徑,對其它非岩石土尚不宜小於4~5倍樁身直徑。

擴充套件資料

樁基礎工程是現代建築工程中,處理淺層地基承載能力不足的主要手段。端承樁是其中的一種。端承樁主要依靠樁端持力層傳遞上部建築物、基礎、土層的豎向荷載,根據地基與基礎工程規範。

樁端持力層是指設計端承樁的樁端支撐層地基,該地基層必須滿足在使用年限內的耐久性;必須滿足上部建築物的穩定性;必須滿足在極端自然環境下的安全性。所以常見的樁端持力層,多為原土層下堅硬的岩層。

9樓:籪伵爀

《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範》gb50007-2011:

8.5.3-3樁底進入持力層的深度,宜為樁身直徑的1倍~3倍。

在確定樁底進入持力層深度時,尚應考慮特殊土、岩溶以及震陷液化等影響。嵌巖灌注樁周邊嵌入完整和較完整的未風化、微風化、中風化硬質巖體的最小深度,不宜小於0.5m。

——適用於預製樁和灌注樁。較為籠統,但給出了嵌巖灌注樁進入持力層最小深度。

《建築樁基技術規範》jgj94-2008:

3.3.3-5樁端全斷面進入持力層的深度,對於黏性土、粉土不宜小於2d,砂土不宜小於1.5d,碎石類土不宜小於1d。當存在軟弱下臥層時,樁端以下硬持力層厚度不宜小於3d。

——同樣適用於預製樁和灌注樁,與地基規範相比較為詳細,另給出存在軟弱下臥層時的要求。

5.1.9

樁端進入持力層深度,對於黏性土、粉土、砂土、全風化巖等,不宜下雨2d;對卵石、碎石土、強風化巖等,不宜小於1.5d。

——適用於錘擊式預製管樁。

廣東省《靜壓預製混凝土樁基礎技術規程》(徵求意見稿):

4.1.8

樁端持力層應按本規程1.0.5條的規定進行選擇。樁端全斷面進入持力層的深度,對於黏性土、粉土、全風化巖等,不宜小於2d(b),砂土不宜小於1.5d(b

),卵石類土、碎石類土、強風化巖等,不宜小於1.0d(b)。

——適用於靜壓式預製管樁。

鑽孔樁進入持力層深度如何確定?

10樓:燕子老師課堂

根據《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範》gb50007-2011,樁底進入持力層的深度,宜為樁身直徑的1倍~3倍。在確定樁底進入持力層深度時,尚應考慮特殊土、岩溶以及震陷液化等影響。嵌巖灌注樁周邊嵌入完整和較完整的未風化、微風化、中風化硬質巖體的最小深度,不宜小於0.

5m。具體操作標準如下:

一、應選擇較硬上層或岩層作為樁端持力層。樁端進入持力層深度,對於粘性土、粉土不宜小於2d(d為樁徑);砂土及強風化軟質巖不宜小於1.5d;對於碎石土及強風化硬質巖不宜小於1d,且不小於0.

5m。二、樁端進入中、微風化巖的嵌巖樁,樁全斷面進入岩層的深度不宜小於0.5m,嵌入灰巖或其他未風化硬質巖時,嵌巖深度可適當減少,但不宜小於0.2m。

三、當場地有液化土層時,樁身應穿過液化土層進入液化土層以下的穩定土層,進入深度應由計算確定,對碎石土、礫、粗中砂、堅硬粘性土和密實粉土且不應小於0.5m,對其他非岩石土且不宜小於1.5m。

四、當場地有季節性凍土或膨脹土層時,樁身進入上述土層以下的深度應通過抗拔穩定性驗算確定,其深度不應小於4倍樁徑,擴大頭直徑及1.5m。

五、樁型選擇原則。樁型的選擇應根據建築物的使用要求,上部結構型別、荷載大小及分佈、工程地質情況、施工條件及周圍環境等因素綜合確定。

1)預製樁(包括混凝土方形樁及預應力混凝土管樁)適宜用於持力層層面起伏不大的強風化層、風化殘積土層、砂層和碎石土層,且樁身穿過的土層主要為高、中壓縮性粘性土,穿越層中存在孤石等障礙物的石灰岩地區、從軟塑層突變到特別堅硬層的岩層地區均不適用。其施工方法有錘擊法和靜壓法兩種。

2)沉管灌注樁(包括小直徑d<5o0mm,中直徑d=500~600mm)適用持力層層面起伏較大、且樁身穿越的土層主要為高、中壓縮性粘性土;對於樁群密集,且為高靈敏度軟土時則不適用。由於該樁型的施工質量很不穩定,故宜限制使用。

11樓:超能鬼鬼

需要專業人士鑑定。基本上都是進入中風化層一定距離。

12樓:匿名使用者

哦,不是設計圖紙上會有要求嘛?

我現在設計院,你那個圖紙沒有要求嘛,看看地質報告吧,上面應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