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體療法治療細菌多重耐藥再添一篇好文

時間 2025-07-26 23:51:06

多重耐藥菌的介紹

1樓:夏兮顏

多重耐藥菌(multiple resistant bacteria)是指有多重耐藥性的病原菌。multiresistance可以翻譯成多藥耐藥性、多重耐藥性、其定義為一種微生物對三類(比如氨基糖苷類、紅黴素、β-內醯胺類)或三類以上抗生素同時耐藥,而不是同一類三種。p-resisitence成為泛耐菌株,對幾乎所有類抗菌素耐藥。

比如泛耐不動桿菌,對氨基糖苷、青黴素、頭孢菌素、碳青黴烯 、四環素類、氟奎諾酮及磺胺類等耐藥。

噬菌體在對抗細菌抗生素耐藥性方面的研究進展如何?

2樓:網友

細菌耐藥性是細菌產細菌耐藥性生對抗生素不敏感的現象,產生原因是細菌在自身生存過程中的一種特殊表現形棗拆式。天然抗生素是細菌產生的次級代謝產物,用於抵禦其他微生物,保護自身安全的化學物質。人類將細菌產生的這種物質製成抗菌藥物用於殺滅感染的微生物,微生物接觸到抗菌藥,也會通過改變代謝途徑或製造出相應的滅活物質抵抗姿巖鄭抗菌藥物。

耐藥性可分為固有耐藥(intrins細菌耐藥性ic resistance)和獲得性耐藥(acquired resistance)。固有耐藥性又稱天然耐藥性,是由細菌染色體基因決定、代代相傳,不會改變的,如鏈球菌對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天然耐藥;腸道g-桿菌對青黴素天然耐藥;銅綠假單胞菌對多數抗生素均不敏感。獲得性耐藥性是由於細菌與抗生素接觸後,由質粒介導,通過改變自身的代謝途徑,使其不被抗生素殺滅。

如跡頌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β-內醯胺酶而耐藥。細菌的獲得性耐藥可因不再接觸抗生素而消失,也可由質粒將耐藥基因轉移個染色體而代代相傳,成為固有耐藥。<>

3樓:拐道遇見你

細菌的耐藥性又稱抗藥性,指細菌與抗生素多次接觸後,對抗生素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抗生素對耐藥菌的療效降低或無效。細菌產生耐藥性主要通過以下三個途徑:產生兩種滅活酶。

一是水解酶,可水解青黴素、頭孢菌素;

二是合成酶,可催化某些基團結合到氨基甙類等抗生素上,使之失侍搏活。細菌的細胞膜通透性改變。細菌可通過各種途徑使抗生素不易進入菌體,老纖祥如某些桿菌的細豎寬胞外膜對青黴素等有天然屏障作用;還有些細菌可通過細胞壁水孔或細胞外膜通道的改變,使抗生素不易滲透至細菌體內,產生耐藥。

細菌體內靶位結構改變,使抗生素不易與之結合。<>

多重耐藥菌感染

4樓:8vt1bl娀

你好。問題分析: 重耐藥菌感染多是由於存在抗生素藥物的長友早期使用,引起體內的菌群失調以及對於藥物產生耐藥性,抗生素**多無明顯效果的。

指導建議:加強住院病人多重耐藥菌感染的監測好純雀並及時消毒隔離褲巧等,可有效控制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的發生率。

祝你健康!

噬菌體侵染細菌,並在細菌體內合成蛋白質。下列正確的是

選d噬菌體只有dna進入細菌,其他的都留在外面了。進去以後利用細菌的能量 核糖體 氨基酸和酶各種原材料,合成自己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是易噬菌體dna指導合成的。dna指導蛋白質合成的過程就如樓上所說。無力吐槽了 兔兔思羿 選d 噬菌體僅有蛋白質外殼和其遺傳物質dna,在進入細胞以後其蛋白質外殼留在了...

為什麼能用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

通過試驗觀察,噬菌體的生理特性,是 侵染 寄主細胞,注入dna,用寄主細胞的營養合成,複製dna 產生系統來實現其自身的生長和增殖。一旦離開了宿主細胞,噬菌體既不能生長,也不能複製。是先發現噬菌體 的特性,再進行,寄主試驗的這個試驗只能證明 dna 是某種遺傳物質 反問,如果某種細菌 遺傳物質是rn...

為什麼可以利用已知的噬菌體來鑑定細菌的種類?

這個問題可以用乙個經典的表觀遺傳學的實驗來解釋。有t1,t2兩種噬菌體,c1,c2兩種大腸桿菌。當用t1感染c1,t2感染c2,則表現為百分百的感病。用t1感染c2,t2感染c1,感病率非常非常的低。這裡有個奇怪的現象就是一旦t1感染了c2過後,t1的子代便可以百分百的感染c2,但將t1子代再回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