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展構造特徵和型別
1樓:中地數媒
與擠壓作用和擠壓構造不同,引張作用和伸展構造有其相應的特徵,也可分為多種型別。
一)引張作用和伸展構造特徵。
概括起來,引張作用和伸展構造具有以下特徵:
1)作用時間長而持久,脈衝較弱而不顯著;
2)影響的範圍大,影響範圍為區域性面式,影響範圍的界線不明顯;
3)由於岩石抗張強度遠小於岩石的抗剪強度。
和抗壓強度,因此,伸展構造以斷裂為主,岩層原始產狀改變輕微,較小。
4)伸展構造以高角度正斷層為主,也有低角度斷層(犁式或順層);
5)引張作用形成大面積隆起和坳陷,如塊狀山、高原、巨大斷陷盆地、裂陷槽和斷坳槽;
6)地殼上層以構造切削而減薄,深層以韌性分流而減薄,導致上地幔隆起;
7)構造活動性質轉換過程緩慢而漸灶廳飢進;地層接觸關係多表現為平行不整合或微角度不整合;
8)岩漿活動主要是區域性大面積火山活動,尤其是玄武岩。
流、區域性放射狀或平行式巖牆群、中酸**入活動。
9)區域變質微弱或較侷限,相對為高溫低壓變質。
二)伸展構造型別。
伸展構造的分類,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劃分(馬杏垣,1981;朱志澄,1991;宋鴻林,1992)。朱志澄(1994)將伸展構造概括為六種型別:①大型高角度正斷層系控制的裂谷、裂陷槽、斷陷盆地;②正斷層系控制的盆嶺構造、箕狀構造、地塹—地壘—斷塊構造;③變質核雜巖—拆離斷層;④順層滑脫斷層系;⑤區域伸展下的高原玄武岩流、中酸性火山岩系、基性巖牆群、中酸**入巖;⑥近水平的韌性流變層。
筆者認為伸展構造,可以按其產出特徵概括為三個大類:第一隱返類以脆性變形為主,包括大型高角度正斷層系控制的裂谷、裂陷槽、斷陷盆地,正斷層系控制的盆嶺構造、箕狀構造、地塹—地壘—斷塊構造,順層滑脫斷層系;第二類以韌性變形為主,包括變質核雜巖,近水平的韌性流伏蠢變層;第三類以岩漿活動為主,包括區域伸展下的高原玄武岩流與基性巖牆群等。
伸展構造樣式
2樓:中地數媒
伸展構造樣式是指在裂陷作用(或區域引張作用)下形成的使地殼或岩石圈沿水平方向發生伸長變形的構造總稱。由於斷層的層面特徵、活動特徵的差異,區內古生界基底蓋層可形成不同的構造樣式,主要有塊斷、斷塊、斷滑和滑脫等多種。
塊斷與斷塊構造均為正斷層將前古近系切割而成,斷層多為非旋轉平面型。其差別在於塊斷構造規模較大,主要以中、新生代的控盆大斷層切割而成,如濟陽坳陷北西向的羅家斷層將古生界切割成邵家塊體和羅家渤南塊體(圖2-1-3)。斷塊構造規模相對較小,可由控盆斷層及其他次生斷層或僅由次生斷層切割而成的小斷塊。
塊斷與斷塊構造所能形成的圈閉具有較大差異,因此特將二者進行區分。
圖2-1-3 陳家莊凸起-四扣窪陷北東向**剖面圖。
斷滑構造主要由旋轉型斷面切割古生界而形成,該類斷層常伴生有同向及少量相向的臺階斷層,可形成臺階斷塊或小的地壘、地塹塊。
滑脫構造與斷滑構造樣式具有較為相似的特徵,差別在於其滑脫面常由早期較低角度的逆衝斷層組成,坡度緩,伴生的多條鏟式斷層多收斂於該滑脫斷層之上,導致發育更多的滑脫塊體,各塊體的層位發育情況存在較大差別,越靠近主滑脫面層位殘留越少。
伸展構造樣式主要反映了兩期裂陷作用,第1期主要為早白堊世早期,第2期為古近紀。
伸展構造基本特徵
3樓:中地數媒
研究區新生代晚期以來,在東西向伸展體制下形成了一系列走向近南北向的伸展地塹構造,併成為現今研究區最為顯著的構造現象,總體具有以下基本特點:①地貌上表現為sn—ne向的負地形帶,延伸長度幾十千公尺,切割了東西走向山系;②控制了高原南北向水系和湖泊的分佈,斷陷盆地內湖泊與水系發育;③地塹內地熱強烈活動地帶,熱泉、溫泉廣泛分佈;④在構造上,地塹通常由斷陷帶(盆地)和兩側斷隆帶、正斷層系構成,但發育多具不對稱性,表現為半地塹構造或單斜式箕狀構造。斷隆帶主要由古近系—新近系和前古近系不同地質體組成;斷陷盆地沉積主要發育厚度大的第四系冰磧和湖相、河流相沉積。
正斷層系多表現為高角度特點,地貌上表現斷坎、斷崖,斷層三角面清晰,並表現出脆性變形特點,斷層角礫岩、斷層泥發育。研究區新生代伸展構造主要包括溫泉地塹構造和常錯地塹。
伸展構造模式
4樓:中地數媒
目前,已經提出了各種幾何學、運動學的及動力學的模式,來解釋不同構造層次上伸展構造的發育規律及動力學過程。
利斯特等(,1986)對被動大陸邊緣的演化及拆離斷層作用研究進行了綜述,依據形成斷層組合應力狀態,概括出大陸伸展構造的三種模式(叢伏圖6-51),即純剪模式、單剪模式及分層剪下或滑動模式。不同模式造成的伸展構造形式也有明顯區別。
不同構造層次的伸展構造所表現的幾何形式和應力狀態是不一樣的,除此之外,不同構造層次的物質組成、流變狀態及物理化學環境也不相同,因而,在分析伸展構造建立模型,應當從組成及變形兩個方面全面考慮。馬杏垣(1982)提出乙個伸展大陸殼結構模型,他認為,地殼淺層次各種正斷層及低角度拆離帶組滲辯攜合為主,中層次以塑性變形為主,表現為塑性伸展流動,出現糜稜巖帶和結狀韌性剪下帶,地殼深部除塑性伸展流動變形外,尚發育大量基性巖牆(床)群。
文克(vink,1984)指出,大陸發育裂谷作用要比在洋殼上容易得多,這是因為大陸岩石圈比大洋岩石圈強度小。大量的地質科學家研究證明,大陸裂谷一般產生在古老的逆衝構造帶,變質核雜巖大多發育於造山帶,是造山期後伸展作用的結果。馬拉威萊(,1993)通過對北美盆嶺區及法國**地塊造山期後伸展構造的對比研究,強調造山作用使地殼縮短增厚,導致重力不穩定和熱狀態的改變,驅動伸展構造過程,進而按照不同的動力學模式,產生大型低緩角度的拆離帶、伸展塌陷及變質核雜巖。
雷納利(,1997)認為,增厚的岩石圈拆沉作用是造山帶構造演化的乙個重要動力學過程,可以導致由擠壓體制向伸展體制的反轉。理論計算證明,岩石圈根帶的拆沉作用(delamination),可產生水平方向的差異張應力50~100mpa,足以驅動大規模伸展構造的發育。
圖6-51 大陸伸展構造模式(據等,1986)
拆沉作用的基本含義是:大陸巖灶猛石圈地幔由於較軟流圈溫度低、密度較大,從而產生重力不穩,如有合適的斷裂,岩石圈地幔將沉陷入軟流圈中,並使岩石圈減薄。豪斯曼等(認為岩石圈減薄是對流作用的結果,由於密度較大的岩石圈地幔覆於密度較小的軟流圈地幔之上將造成對流,導致岩石圈地幔沉入軟流圈中。
目前人們對這兩種機製造成的岩石圈地幔沉入軟流圈中均被稱為拆沉作用。
伸展構造的介紹
5樓:衍千載輝煌
伸展構造(extensional tectonics)是在水平伸展構造體制下形成的構造系統。大洋中脊(即板塊離散邊界)是最引人注目的現代伸展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