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 原始社會春秋戰國 的政治制度

時間 2021-06-14 06:10:06

1樓:__寐尐氿

秦漢的統治思想問題

任何統治階級為維持統治,都會根據政治、經濟的形勢和政治需要,確立自己的統治思想。作為封建大一統開始形成時的秦漢統治者,在確立統治思想方面進行了種種探索。戰國時期的泰國,有實行法治的傳統,商鞅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秦國的丞相李斯與韓非是同學。戰國時的法家集大成者韓非,更是受到秦王嬴政的賞識,嬴政在看到韓非的書後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

”後韓非在秦國因被李斯嫉妒而侵害,但他的思想被嬴政採納,法家思想成為秦的統治思想。秦始皇以吏為師、崇尚法治,實行嚴刑峻法,將法家思想定為一尊地位。法家思想適應了**主義**集權統治建立的需要。

西漢王朝是在農民大起義摧毀了暴秦統治基礎上建立的,漢高祖及臣下,多數是秦末大起義中出現的下層人物,他們能比較認翰的思考秦亡的教訓。漢初統治者面臨經濟凋敝的局勢,為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統治秩序,確立了以道家“無為”思想為特徵的黃老政治為統治思想。劉邦實行的恢復經濟、輕徭薄賦、約法省禁就是黃老政治的具體體現。

在劉邦、孝惠、高後、文、景統治的五六十年間,一直實行黃老政治。黃老政治的實行,恢復了經濟、穩定了統治。

到漢武帝時這種情況有了變化。黃老政治的實行,諸子百家學說的流行,不適應思想統一和加強**集權的需要。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

進而在太學和地方學校中,講授儒家經典,通過考試合格者可入仕。從此,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歷代的統治思想。但是,董仲舒兼採百家之長,融儒法為一家。

漢武帝雖尊崇儒術,但實際上是“霸王道來之”,儒法並用,是經過改造的儒家思想。

秦漢**主義**集權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l)**主義**集權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制度。封建皇帝個人專斷**,控制一切軍國大事,地方一切權力集中於**,**一切權力集中於皇帝。

(2)戰國時的韓非提出了**主義**集權的理論。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踐了韓非的理論,通過創行皇帝制度、**官制和郡縣制,採取了一系列經濟和文化措施,建立了**主義**集權制度。

(3)漢承案制,劉邦承襲了秦始皇開創的**主義**集權制度,歷經惠、文、景帝,到漢武帝時,通過解決王國問題,進一步控制了地方政權;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確立了封建君主**主義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兩漢時採取中外朝制度和設立尚書檯,實行刺史制度和上計制,從而完善了這一制度。到東漢初,這一制度進一步加強並定型。

(4)這一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生產方式基礎之上的,適應了封建地主階級政治、經濟的需要,有利於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利於抵禦外族入侵和大規模水利工程的修建。但也有明顯的弊端:加強了人民的控制和統治,皇帝個人作用對政局影響大,容易產生腐敗和專權,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腐敗長期延續的重要因素。

特別是到了封建社會末期,其積極意義日益減少,弊端日益加重。

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認識

1.武帝的這一政策與秦代有很大不同,儒學獨尊後,其他思想學派並未被禁止。而且所提倡的儒學本身也廣泛吸收了法家、陰陽家等各家學說,統一的思想帶有一定的綜合傾向,因而獲得了成功。

2.尊儒興學,把教育、考試與選官結合起來,是武帝的創造,在客觀上促成了重視知識重視教育的社會風尚,儒家思想逐漸滲透到社會各方面,造就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正規化。同時,改變了漢初“非功侯不得封相”的慣例,使大批讀書人通過讀書而進入仕途。

3.封建政治與儒學密切結合起來,初步形成了儒家政治的歷史傳統。

4.但從本質上看,這仍是一種封建**主義文化政策。漢武帝運用皇權干預思想學術,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發展,禁錮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違悖了思想統一於真理的規律,有明顯的消極作用。

關於王莽改制的評價問題

在20世紀20年代前,對王莽改制是一致否定的。此後,有了三種觀點。第一,基本肯定說。

認為王莽是一位有膽識的改革家和理想主義者,他實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第二,基本否定說。郭沫若認為:

王莽實行的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政策和措施,不但未使動盪不定的封建統治秩序穩定下來,相反給人民增添了更多新的災難,階級矛盾更加尖銳了。第三,主觀與客觀說。作為改革家的王莽,清醒地看到了西漢後前危機的深刻根源,首先是土地兼併和奴婢數量的膨脹,其次是豪民富商的高利貸掠奪和財貨壟斷。

他的改革是針對大地主階層的,本意是想幹一番事業的,但結果竟變成了一場對人民的浩劫,這是他根本沒有料到的,他成了西漢腐朽統治的替罪羊。

西漢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

(1)劉邦對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既有繼承,又有改造,除繼續採用郡縣制外,也實行分封諸侯王制度,即郡國並行制。

(2)由於諸侯王勢力的膨脹威脅了皇權,景帝採取削藩政策,還用武力平定了七國之亂。漢武帝進一步削在王侯權勢,通過實行“推恩令”等措施,基本上解決了王國問題。漢武帝以後直到東漢,雖一直保留封國,但國象對王國權勢限制很嚴,王國封地也越來越小,勢力越來越小,諸侯王實際成了只有爵位而無實權的封建貴族。

(3)漢武帝時為監察地方,全國分13州,設定刺史。後來,刺史權漸重,積久成制,成為行政長官。西漢末到東漢,刺史改稱州牧,級別提高,成為最高地方行政長官。

州也成了最高地方行政區劃了。

高考例題警示

例 司馬光說:“(漢武帝)異於秦始皇無幾矣,”又說:“(漢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於亡秦之禍。

”指出漢武帝在軍事行動、役使百姓和加強思想控制三方面與秦始皇類似之處。比較秦皇、漢武帝這些類似之處。說明為什麼會導致秦亡漢興的不同結果。

(14分)(2023年)

警示:此題為比較題。答題關鍵在於找準對比項。

在比較過程中,比相同點宜大處著眼,比不同點須從小處著眼。據此,本題在比較三方面共同點時,捨棄背景、具體內容和結果,而在比較不同點時,應具體從背景、內容、後果去分析,從而得出秦亡漢興的內在原因。

2樓:

夏到周 奴隸制度 肯定是父系社會

春秋 到戰國 從 奴隸社會到封建過度

3樓:匿名使用者

尹姓**

一、以邑為氏

相傳,遠古帝王少昊金天氏有子名殷,擔任工正官(掌管百工技巧),被封於尹城(今山西隰縣東北)。後來,殷的子孫便以封邑名稱為姓氏,姓尹。

尹氏以邑(地方)得姓,出自少昊的後代。傳說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少昊為黃帝的二十五子之一,殷是少昊的兒子。殷因任工正之官而被封於尹城,他也因此被稱為尹殷,尹氏因此得姓。

古尹城在今河南省宜陽縣西北、新安縣東南,也有人考證說其在今山西省隰縣東北,因為兩地相距不遠,因此,今河南西北與山西西南交界一帶,是古尹氏的發源地之一。尹殷的子孫襲其職位,世代任工正,一直生活在尹這個地方。即使到了周朝,尹氏子孫世代襲為卿士,其封地仍在尹這個地方。

因而,先秦時代,尹氏的主要聚居地在今河南西北、山西西南的交界區。

上古時期,只有到了父系氏族公社的建立和原始社會解體時期,人類的歷史才逐步建立。尹氏先民的活動則和這一時期的部落聯盟戰爭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在奴隸社會,尹氏宗族的活動與奴隸社會緊密聯絡的宗法制、諸侯爭霸、奴隸制思想文化息息相關;在封建制度逐步確立的戰國時期,封建經濟、政治的發展促進了各國的兼併戰爭和思想戰線上的“百家爭鳴”,它影響了尹氏宗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總之,由於資料的不足,先秦時期尹氏歷史及其名人並不十分翔實,但它仍能曲折而較詳盡地反映那個時代的方方面面。

除了少昊之子殷因任工正被封於尹城而世稱尹殷之外,尹氏最早的名人要數擔任帝堯之師的尹壽了。傳說尹壽是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因博學多才而被召為帝堯之師。尹壽任帝堯老師時,要求堯講求仁義道德,並對堯講授無為之道,即以無為來治理天下,實行仁政,與民休息,以實現無為而無不為。

我們從帝堯即位後採取的種種仁政、無為而治的方略來看,他確實是以尹壽教授的仁義道德、無為來治理天下的。可見,作為堯師的尹壽,對當時整個社會民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另外,據說尹壽還曾傳道於彭祖。

彭祖是舜的大臣,竭忠輔佐舜治理天下。

從原始社會到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生產工具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種變化起了什麼作用

4樓:長不大的

原始社會主要使用石器,春秋戰國時期青銅、鐵器比較多。作用:提高社會生產力。

5樓:谷映人

從石器到金屬,如青銅、鐵等,大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力,

6樓:

遠古時期使用木製,石制工具。原始社會後期,有了金屬製品。但由內於造價昂貴,沒有普容遍使用。

所以,中國的夏,商,還有西周,春秋時期都以石器,木器為主要生產工具。戰國時才開始大量

使用鐵器為生產工具。

鐵器的使用大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大型的水利工程能夠完成,小麥取代粟成為主要糧食作物。

至此,中原農耕文明完全取代農牧文明。

7樓:匿名使用者

我不會,我真的不會,我的確不會

教師職業的出現是在( )。 a.原始社會 b.奴隸社會 c.春秋戰國時期 d.封建社會 是b還是c???

8樓:匿名使用者

是c.是春秋戰國時期孔子開創的講學制度。教師由此出現。

9樓:匿名使用者

教師職業的出現是在( a)。

古代文人常常寄情山水,原因何在?

10樓:好奇

從古代文人的情懷能反映出民族傳統文化底蘊,古代和現代的文人墨客常常寓情於物、借景抒情,這種情懷不僅僅反映在詩、詞、曲中,而且在國畫上也能看出這種含蓄美。自然界以人類達不到的力量刻畫出山山水水,面對自然人又是多麼渺小,人們會憐惜流水的陰柔婉轉、一去不返;人們也會感嘆高山的寬厚雄偉、巋然不動,於是乎,有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興嘆,也有“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心戀落花”哀婉,“小橋流水人家”的靜謐。民族的情感表達方式是含蓄的,山水意境給了文人很多情感上的釋放,面對青山綠水,或是撩動鬱郁不得志的惆悵,或是思念在水一方的伊人,亦或是踏青時萍水相逢的豁達,這些膾炙人口的文字,傳遞出人們情感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