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汝成佛。見性忘佛。迦葉尊者。捻花一笑。成典故。

時間 2025-07-06 09:00:17

1樓:匿名使用者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靈鷲山上請佛祖釋迦牟尼說法。大梵型凳旅天王率眾人把一朵金婆羅花獻給佛祖,隆重行禮之後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羅花,粗氏意態安詳,卻一句話也不說。

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覷,唯有摩訶迦葉破顏輕輕一笑。佛祖當即宣佈:「我有普照宇宙、包含萬有的精深佛法,熄滅生死、超脫輪迴的奧妙心法,能夠擺脫一切虛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處難以言說。

我不立文字,以心傳心,於教外別傳一宗,現在傳給摩訶迦葉。」然後把平素所用的金縷袈裟和缽盂授與迦葉。這就是禪宗「拈花一笑」和「衣缽真傳」的典故。

中國禪宗把摩訶迦葉列為『西天第一代祖師』。

佛祖所傳的其實是一種至為詳和、寧靜、安閒、美妙的心境,這種心境純淨無染、淡然豁達、無慾無貪、無拘無束、坦然卜凳自得、不著形跡、超脫一切、不可動搖、與世長存,是一種「無相」、「涅盤」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領會,不能用言語表達。而迦葉的微微一笑,正是因為他領悟到了這種境界,所以佛祖把衣缽傳給了他。

2樓:匿名使用者

見汝成佛,見性忘佛。

見:表示待到了解的意思。忘:表示省卻。

待到你瞭解了佛法內涵的時候拍模,進一步再說:待到[你]瞭解到渣賀知佛法本質[自性]的時候,就可以省如消卻[佛}字。

了,直接進入佛法的根本[心]自性。

迦葉尊者,捻華一笑。

靈山會上,世尊捻花示眾,迦葉尊者以自性[心]了知世尊寓意,破顏微笑!世尊即將;「正法眼藏,涅褩。

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在原始佛教的,原有修習業處基礎上,新領域[心法],傳到中國名謂[禪中]。

3樓:匿名使用者

拈花一笑】《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雲:

吾有正法眼藏,涅御睜槃妙心,實相無相,鉛悄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明通容《祖庭鉗錘錄》附《宗門雜錄》:「王荊公語佛慧泉禪師雲:

餘頃在翰苑偶見《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三卷,謂梵王至靈山以金色波羅夷花獻佛,捨身為床座,請佛說鎮激歲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

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分付摩訶迦葉。』」此為佛教禪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公案。

後以喻心心相印,會心。

4樓:匿名使用者

此為佛教禪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公案。後以喻心心相印,會心。

佛祖問迦葉尊者,拈花一笑什麼意思?

5樓:黛妮

從裂嫌淺層復的解讀是:鮮花本是美好的事制物,人見人愛,迦葉bai尊者發出du微笑乃是自然的zhi反應。從參禪的dao角世皮度說:

如來肆返手以花示眾,不發一語,會中諸眾均費心猜想,唯有迦葉一人不費思量,開顏微笑;暗合佛祖「離文字相」、「言語道斷」與「實相無相」之真義。

請問拈花微笑的典故中,迦葉尊者是悟到了什麼?我一直不太明白,可以替我解惑嗎?謝謝!

6樓:網友

我認為悟到的是,美好的事物人人都喜歡,佛祖也不能免俗。

7樓:清衡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花開花謝,無常變化,盡數釋然,無須文字言語,盡在當下不言中!!

8樓:海印放光

這是以心傳心,不是語言能夠表達的。

假如語言可以表達,佛祖一定就直接說出來了。所以禪宗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也就是說禪宗的悟,是心的領悟,與佛教其他法門不同。

9樓:仙人

是同佛境界相應的境界,他不是悟道了是早就做到了,所以自然感通,勉強用文字表達就是一切究竟空性的大圓滿(於大空中成就一切幻化妙有而無有執著),表面上是大阿羅漢,實際上是十地以上境界(十地或等覺甚至有可能是妙覺)

10樓:匿名使用者

悟到的是人們所感知的宇宙中的一切現象的本質是什麼?

這些現象是怎樣產生的,又是怎樣消亡的?

也就是哲學家常常掛在嘴邊的:我是誰?我生從哪來,死往哪去?

釋迦摩尼在法會上,拈花微笑的故事在其他佛學經典中未曾提及,故很難證明其實在性。 先別激動啊,

11樓:網友

首先,若從考古認證而言。此事件須有"得效"

拈花微笑的故事:

從功能而言是:"傳承"的故事。

一說,傳給"迦葉"成"二祖"

二說,密宗,禪宗之事源。

三說,拈花微笑,言外教化。

而古經次序上的提及,則是證虛實的事情了。近也有邪說佛骨舍利也是孔雀王朝的其他高僧之靈骨啊。也有言及佛經"首楞嚴經"是道教在瞭解佛經後的偽經。

而高王觀音經更被佛僧知為偽經了。

以上總總,在佛滅之時,也被佛祖的阿難在佛滅時問過了。佛也留下一種"考研佛理時的證偽方法"...

大意時,當一切佛偽品,能令人超出六道的皆能借來渡出。其中三寶就是"佛/法/僧"了。而方法則是"戒/定/慧"...

至於"很難證明其實在性"是屬於"古物考究"而言。於佛學上的理學而言,較不相同。

你該聽過,用手指星,不望指頭,而是叫你望"遠遠"的星點吧?

那沒。你在"拈花微笑的故事"上的辯證,豈不只能得到字解,而未能了悟故事背後的"意解"

是"真在假時,假亦真,假作真時,真不了"(=色相的問題了)

12樓:小謝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爾時大梵天王①即引若干眷屬來奉獻世尊②於金婆羅華③,各各頂禮佛足④,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即拈奉獻金色婆羅華,瞬目揚眉,示諸大眾,默然毋措。

有迦葉⑤破顏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⑥,涅盤⑦妙心⑧,即付囑於汝。

汝能護持,相續不斷。」時迦葉奉佛敕,頂禮佛足退。

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卷一:

世尊於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

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⑨,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13樓:天井山程氏萊陽修譜

呵呵,釋迦牟尼傳藏密了麼?不能否定藏密啊。禪宗一脈,得自如來,不必否定。你沒有證悟,講話不了義,很容易造業。

若要討論,加我的。

14樓:若筆奇諾

你是學佛還是找事啊,別太執著了。

何為明心見性,何為入佛之知見?何為悟佛之知見?!何為即身成佛

1,何為明心見性?釋尊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第一句話即是 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 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每個人都有如來的本性,這個本性即是佛性。明心見性,就是看到了自我的本性,這個本性無善無惡 非有非空 不生不滅。您會問了,既然這個本性我們本來就有,為什麼看不到呢?因為業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