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佛母四空行母與財神四母各是那位

時間 2021-05-09 15:04:29

1樓:**密宗真相

真藏傳佛教是覺囊巴,弘揚他空見如來藏妙法,完全符合佛教教義;紅黃白花等四大教派是假藏傳佛教,修男女淫慾的雙身法所有法義都不符合佛教的教義!!

「佛母」乃謂諸佛之母,意思是說,諸佛都是從佛母所出生;但是佛教所說的「佛母」,並不只單指歷史上 釋迦牟尼佛的母親摩耶夫人,在佛法中的佛母則是在說宇宙萬有的智慧「般若波羅蜜多」。換句話說,諸佛都從「般若波羅蜜多」智慧所出生。藏傳佛教密宗所說的「佛母」,並不是在談智慧,也不是談歷史上 釋迦如來的母親,而是指稱與「喇嘛」合修雙身的「女信徒」,有時候又稱之為「明妃」。

一位佛**從凡夫身進修到佛身,圓滿證得佛的智慧與福德,得要歷經三大無量數劫的菩薩行;而菩薩行不是隻作世間善事的凡夫菩薩行就足夠,還得必須配合開悟見道所擁有的「般若智慧」與無量無邊的一切種智實證,才能成佛;否則世間的善行,必定還得落回到善惡因果的六道輪迴中。

諸佛接引初機學人的常法:先說施論、戒論、**之論,後說二乘菩提,最後才說大乘菩提。(二乘菩提意為二乘出世間法的覺悟,大乘菩提意為大乘世出世間法的覺悟。

)意思是說,一切諸佛在為眾生說法之前,必先觀眾生根器,先為其人說佈施與持戒能夠往生天界,享受天福的因果關係;能得三界暇滿之身,方能進修佛法。如果眾生能夠信受,再為他演講解脫三界生死輪迴才能免除輪迴苦的道理,進而再為其說二乘菩提解脫法門與大乘菩提成佛之道。

成佛是成就圓滿佛身,而能夠成就佛果的因,乃是由大乘菩提的開悟見道開始,然後方能出生「般若實相智慧」,此智慧的內容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實證宇宙萬有的根源;所以要成就佛果,首先就是要先擁有「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菩薩因為實證「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才能依於此智慧,於無量數劫中勤修真實的菩薩行,最後成就佛果;所以才說,諸佛都是從實相智慧「般若波羅蜜多」出生,故把般若實相智慧說為「諸佛之母」。

藏傳佛教密宗所說的「智慧佛母」,並不是在談智慧,而是與喇嘛「**」的女人;他們認為女信徒提供了性器官,可以使喇嘛淫合練習而獲得樂空雙運的技巧,說這樣的智慧就是佛法的智慧,所以將願意提供性器官的女信徒稱為「智慧佛母」,簡稱為「智母」,就把這樣的女信徒冊封為佛母。藏傳佛教密宗所追求的是「即身成佛」,而「即身成佛」的真實義,乃是男女在行淫中所帶來的「***」;也就是說,喇嘛們認為只要是保持在遍身「xing高潮」中,那就是「即身成佛」了。

換句話說,喇嘛們每次「xing高潮」時,就自認為是成佛了,而眼前與他合修的這個「環抱女人」就是他的「佛母」。說句不客氣的話,喇嘛一輩子都離不開女人的,因為沒有「佛母」就不可能有「xing高潮」,沒有「xing高潮」也就不可能「成佛」。但是從佛教成佛的實質來看,藏傳佛教這種佛,連小乘法中的初果人都不是,更不是菩薩的智慧境界,只是冒名的假佛,與佛法的修證完全無關。

說得貼切一點,藏傳佛教密宗是一個不能離開女人的「**團體」,而「佛母」是主要配角,但也是悲情角色。根據宗喀巴的規定,女子從十二歲開始,雖然還只是一位女童,已經可以被選為明妃、佛母而與喇嘛**修雙身法,因為老法王喇嘛的觸覺退化了,他們要的是少女緊實的性器官。然後年紀大一點的「佛母」,或生了小孩以後,大多以遭受「遺棄」為收場;即使還沒有為喇嘛生孩子,只要相處久了,喇嘛覺得膩了就換人,即使是年紀未到三十歲,一樣會被喇嘛用過幾年就丟棄。

「佛母」對於喇嘛來說,只是「性發洩」的工具;就像「免洗筷子」一樣「用完即丟」;臺灣多年以來不斷髮生的「喇嘛**」事件,也是因為有些「佛母」、「明妃」,不甘心被「用完就丟」,因而登上**版面。為了顧慮名節與家庭而隱忍下來的「佛母」,可就不知還有多少了。

2樓:帥帥的良

【你知道什麼是佛母嗎?】

1、特指釋迦世尊之生母摩耶夫人或佛之養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大愛道夫人)

2、我佛如來正法中所謂的“佛母”,是指般若波羅蜜多,因為“般若波羅蜜多”之無上智慧出生三世諸佛。

行者若不能體悟般若,有什麼意義?豈不聞龍樹菩薩言:般若為導,五度為伴,若無般若,五度如盲。

又玄奘大師所翻譯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言: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若果能體悟般若,則能照見五蘊皆空,即能超越一切苦厄。即能成就無上菩提。

為佛**,不求作佛,求作什麼?

不知般若為出生三世諸佛之母,供佛母為了什麼?

難道是那某教派之所謂“佛父,佛母嗎?

【你知道什麼是空行母嗎?】

“荼吉尼”:梵語,意譯空行母。據《大日經疏》卷十載,荼吉尼系大黑神之之眷屬、夜叉鬼之一。

【所以,所謂空行母,聽起來這個名字很酷,很神祕,其實說穿了就是母夜叉,夜叉鬼)

(按:大黑神系冢間神,即墳墓之神,故荼吉尼即冢間的小鬼神)……荼吉尼後來成為印度左道密教“瑜伽行派”所崇信之神祗、該派行“五摩字瑜伽行”,五摩字為:肉、魚、酒、印、交合,即食肉、食魚、食酒、結手印、雜交以得至樂。

其後,該教派傳入t地,信徒奉其神為智荼吉尼《佛光大辭典·荼吉尼條》

為佛**應當志求無上菩提,如六祖大師言:惟求作佛,不求餘物。

豈不聞,《普賢行願品》中佛菩薩累劫勤苦,一切財寶乃至王位都能捨棄,如何還要如此染著世間貪求財物?

不錯!活在這個世間,沒有錢不行,所以要有錢,乃至行善都要花錢。

但是,要知道,子女如果孝順父母,體會父母的心,父母一定給孩子準備錢,你不用開口,他一定給你。

但是,如果一個孩子,不體會父母的心,一直問父母伸手拿錢,這樣的子女就是啃老族

就是傷父母的心,不是孝順子女。

佛**,就是如此,你體會佛的心,佛的心就是般若,就是五無我,無我所,就是無盡大悲。

體會佛的心,就是佛的好**,那麼不需要開口,佛一定加持你,令你財富充滿(經中如是說)

因此,何必更求?

要作如來真**,不作如來敗家子

善能體會佛的心,志求無上菩提

3樓:穢跡的小月光

這個你得去問上師,不過我倒是知道釋迦牟尼佛在乾隆大藏經裡如何修成?在菩提樹下成佛只是略說,具體還是古佛傳法,修了金剛乘的密法才得以成佛。至於財神,樓下說的有不對了,毗沙門天王乃是寶生如來化身,久遠劫前以成道體,八地大權不動菩薩。

如果說不需要錢?那也是不對的,只有法供養,沒有四事供養則不圓滿。佛是圓滿的,若是說不需要錢?

那釋迦牟尼佛無量劫來修習供養諸佛如來的錢又是何來?現在有些人自己做不到,又不肯去吃苦,就給自己找理由,修行不需要錢啊,完全是荒謬,修行還需要基本的六部,這都是大藏經多講,其中就有我們常知的財法地侶。至於空行母,就是佛的顯現。

他著就等於毀謗聖者了,佛雖然清淨,但進入染著也是完全可以的,因為清淨了。我們不要總是用凡夫的見解去理解佛,就跟幼兒園兒童非要去理解愛因斯坦的行為,這也是很不可思議的。

宗教與民俗的區別 10

4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宗教,我理解的是。在法律和道德行為準則完善形成之前,宗教本身擔任著規範人們行為底線的職責。比如說多數宗教都有描述地獄、煉獄、或類似的內容。

而且宗教也在很長時間內是朝廷治理國家的一種工具,也類似於現今的法律和社會**。而宗教信仰多是對未知自然世界的敬畏,對英雄人物的敬仰。至於宗教文化,“文化”這東西很難說的,太過於綜合。

民俗的話,把理想化的宗教對映在現實生活就是民俗中的那一部分。而真正的民俗涵蓋量就更大了。

文化是一道菜,宗教和民俗就是油和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甚至有時候都可以互相轉化。很亂很複雜。

5樓:匿名使用者

宗教與民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分屬兩個不同的範疇,宗教屬於上層建築。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們既有聯絡又有區別,宗教與民族的聯絡就是宗教的民族性,每一種宗教的產生,總是同某些民族的社會歷史條件聯絡在一起的。

民族風俗是一個民族在物質生活,精神文化和家庭婚姻等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傳統,是各族人民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風尚習俗,是反映了民族的特點和形式,反映了一個民族共同的心理感情,是構成民族“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質”這一特徵的重要組成部分,風俗具有傳承性,社會性,自發性等特點,是民眾自發重複的行為,由某些指令所規定的行為在演變為民眾的自覺行為前,雖已廣泛流行社會,也不能列入風俗習慣之範圍,宗教作為一種意識形態,雖然對於信仰它的民族的社會生活各方面有著深廣的影響,與這些民族的風俗習慣有著密切的聯絡,但其與民族風俗習慣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6樓:從鄉村走出來的

寫**呀,我不行。

宗教是一種精神信仰;民俗多指生活習俗。

----------

從現代宗教學角度說,民俗信仰是一種近似宗教信仰的準宗教現象,在某種意義上人它也可以被視為宗教信仰。但是,民俗信仰終歸和嚴格意義上的有組織的宗教信仰不同,其社會作用、社會控制力、約束力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換而言之,宗教是有組織的。

7樓:匿名使用者

我這麼跟你說吧,宗教是一種文化現象,屬於社會意識形態。主要特點為,相信現實世界之外存在著超自然的神祕力量或實體,該神祕統攝萬物而擁有絕對權威、主宰自然進化、決定人世命運,從而使人對該神祕產生敬畏及崇拜,並從而引申出信仰認知及儀式活動。

再來說說宗教本身,宗教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過去,人們往往只看到了它的反認識邏輯性、危害性和主觀性,很少認識到它的價值邏輯性、有益性和客觀性。   宗教是理論化和系統化的倫理道德,它以“上帝”、“真主”、“天公”、“諸神”等神祕偶像的意志為一條邏輯主線,把各種零碎的、具體的道德規範以及各種自然規律和社會法則聯絡起來、統一起來,這些神祕偶像實際上就是社會利益(特別是統治階級利益)的化身。總之,宗教的本質就是用主觀的、虛假的形式來反映客觀的、真實的自然規律和社會法則,用唯心的外殼來包裝唯物的核心。

例如,“生死輪迴”理論反映了社會發展連續性的客觀要求;“因果報應”理論反映了人際交往的等價性規律。

民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民俗就是這樣一種來自於人民,傳承於人民,規範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他們直接的聯絡是信仰著共同的神祕,如宗教裡邊信仰**耶穌上帝釋迦摩尼的,民俗裡面信仰觀音天公財神的,都是神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