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有什麼區別

時間 2022-04-02 22:20:33

1樓:楊瀚玥陸星

稅前會計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包括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和淨利潤。

營業利潤=主營業務利潤+其他業務利潤-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

稅前利潤總額=營業利潤+投資收益+補貼收入+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淨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

應納稅所得額=稅前會計利潤+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應交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稅稅率

稅前會計利潤和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

會計制度與稅法對收益、費用、資產、負債等的確認時間和範圍的規定不同,導致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這些差異分為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

具體如下:永久性差異是指某一會計期間,由於會計制度和稅法在計算收益、費用或損失時的口徑不同,所產生的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在本期發生,不會在以後各期轉回。

永久性差異產生的應交所得稅應在當期確認所得稅費用。在計算應稅所得額時,應將稅前會計利潤調整為應稅所得。

時間性差異是指稅法與會計制度在確定收益、費用或損失時的時間不同而產生的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的差異。時間性差異發生於某一會計期間,單在以後一期或若干期內能夠轉回。時間性差異的基本特徵是某項收益或費用和損失均可計入稅前會計利潤和應稅所的,但計入稅前會計利潤和應稅所的的時間不同。

對於永久性和時間性差異,所得稅會計可以採用兩種方法:

1.應付稅款法:是將本期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之間產生的差異均在當期確認為所得稅費用。也就是說,本期發生的時間性差異不單獨核算,與本期發生的永久性差異同樣處理。

不管稅前會計利潤多少,在計算交納所得稅時均應按稅法規定對稅前會計利潤進行調整,調整為應稅所得,再按應稅所的計算出本期應交的所得稅,作為本期所得稅費用,即本期所得稅費用等於本期應交所得稅。

2.納稅影響會計法:是指將本期由於時間性差異產生的所得稅影響金額,遞延和分配到以後各期。在這種方法下,確認時間性差異產生的所得稅影響金額,並將確認的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金額計入遞延稅款的借方或貸方,同時確認所得稅費用或抵減所得稅費用,但是對永久性差異的處理和應付稅款法相同。

在具體運用納稅影響會計法核算時,有兩種可供選擇的方法,即遞延法和債務法。在所得稅稅率不變的情況下,無論是採用遞延法還是債務法,其結果相同;但在所得稅稅率發生變動的情況下,兩種方法的結果不同。

遞延法是將本期時間性差異產生的影響所得稅的金額,遞延和分配到以後各期,並同時轉回原已確認的時間性差異對本期所得稅的影響金額。一定時期的所得稅費用包括:(1)本期應交所得稅;(2)本期發生或轉回的時間性差異所產生的遞延稅款貸項或借項。

在遞延法下,資產負債表上發應的遞延稅款餘額,不代表收款的權利或付款的義務,只能視其為一項借項或貸項。

債務法是將本期由於時間性差異產生的影響所得稅的金額,遞延和分配到以後各期,並同時轉回已確認的時間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金額,在稅率變動或開徵新稅時,需要調整遞延稅款的賬面餘額。一定時期的所得稅費用包括:(1)本期應交所得稅;(2)本期發生或轉回的時間性差異所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或遞延所得稅資產;(3)由於稅率變更或開徵新稅,對以前各期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或遞延所得稅資產賬面餘額的調整數。

2樓:戲君昊卑西

稅前會計利潤:是企業一段時期的經營成果按照會計準則及會計制度相關要求進行確認計量列報的結果,依所是會計準則。應納稅所得額:

是企業一段時期的經營成果按照企業所得稅法的相關規定進行核算出來的結果。

二者的核算依據不一樣,所以結果一般就不一樣,二者的差異就是一般所說的稅會差異,引起考二者差異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類:對資產的確認計量不一致,如固定資產折舊年限規定不一致,造成每期計入折舊費用的金額不一致;對費用扣除的規定不致,如招待費稅法的規定的扣除標準、業務宣傳費、損贈等稅法都有規定限額,而會計沒有;對收入和確認不一致,如國債利息收入會計確認為投資收益,而企業所得稅法是免稅收入不計入應納稅所得稅額;對資產減值損失規定不一致,會計可以按比例計提減值損失計入當期損益,而稅法一般是不認可計提的減值損失只在實際發生時才可以抵扣,還有如稅法有些費用可以加計扣除,如對研發支出費用可以加計扣除,對殘疾人工資可以加計扣除,等等,

以上這些都會造成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結果不一致。現在會計準則專門有一章講所得稅會計,就是針對二者差異來進行核算處理的。具體你可以參考一下,弄明白什麼是遞延所得稅資產什麼是遞延所得稅負債,什麼是永久性差異,什麼是暫時性異....

希望以上講的您能明白!]

稅前會計利潤和應納稅所得額有什麼區別?

3樓:晨妹

稅前會計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包括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和淨利潤。

營業利潤=主營業務利潤+其他業務利潤-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

稅前利潤總額=營業利潤+投資收益+補貼收入+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淨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

應納稅所得額=稅前會計利潤+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應交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稅稅率

稅前會計利潤和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

會計制度與稅法對收益、費用、資產、負債等的確認時間和範圍的規定不同,導致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這些差異分為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

具體如下:永久性差異是指某一會計期間,由於會計制度和稅法在計算收益、費用或損失時的口徑不同,所產生的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在本期發生,不會在以後各期轉回。

永久性差異產生的應交所得稅應在當期確認所得稅費用。在計算應稅所得額時,應將稅前會計利潤調整為應稅所得。

時間性差異是指稅法與會計制度在確定收益、費用或損失時的時間不同而產生的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的差異。時間性差異發生於某一會計期間,單在以後一期或若干期內能夠轉回。時間性差異的基本特徵是某項收益或費用和損失均可計入稅前會計利潤和應稅所的,但計入稅前會計利潤和應稅所的的時間不同。

對於永久性和時間性差異,所得稅會計可以採用兩種方法:

1.應付稅款法:是將本期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之間產生的差異均在當期確認為所得稅費用。也就是說,本期發生的時間性差異不單獨核算,與本期發生的永久性差異同樣處理。

不管稅前會計利潤多少,在計算交納所得稅時均應按稅法規定對稅前會計利潤進行調整,調整為應稅所得,再按應稅所的計算出本期應交的所得稅,作為本期所得稅費用,即本期所得稅費用等於本期應交所得稅。

2.納稅影響會計法:是指將本期由於時間性差異產生的所得稅影響金額,遞延和分配到以後各期。在這種方法下,確認時間性差異產生的所得稅影響金額,並將確認的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金額計入遞延稅款的借方或貸方,同時確認所得稅費用或抵減所得稅費用,但是對永久性差異的處理和應付稅款法相同。

在具體運用納稅影響會計法核算時,有兩種可供選擇的方法,即遞延法和債務法。在所得稅稅率不變的情況下,無論是採用遞延法還是債務法,其結果相同;但在所得稅稅率發生變動的情況下,兩種方法的結果不同。

遞延法是將本期時間性差異產生的影響所得稅的金額,遞延和分配到以後各期,並同時轉回原已確認的時間性差異對本期所得稅的影響金額。一定時期的所得稅費用包括:(1)本期應交所得稅;(2)本期發生或轉回的時間性差異所產生的遞延稅款貸項或借項。

在遞延法下,資產負債表上發應的遞延稅款餘額,不代表收款的權利或付款的義務,只能視其為一項借項或貸項。

債務法是將本期由於時間性差異產生的影響所得稅的金額,遞延和分配到以後各期,並同時轉回已確認的時間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金額,在稅率變動或開徵新稅時,需要調整遞延稅款的賬面餘額。一定時期的所得稅費用包括:(1)本期應交所得稅;(2)本期發生或轉回的時間性差異所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或遞延所得稅資產;(3)由於稅率變更或開徵新稅,對以前各期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或遞延所得稅資產賬面餘額的調整數。

稅前會計利潤和應納稅所得額有什麼區別

4樓:幹亭晚鄔庚

稅前會計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包括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和淨利潤。

營業利潤=主營業務利潤+其他業務利潤-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

稅前利潤總額=營業利潤+投資收益+補貼收入+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淨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

應納稅所得額=稅前會計利潤+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應交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稅稅率

稅前會計利潤和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

會計制度與稅法對收益、費用、資產、負債等的確認時間和範圍的規定不同,導致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這些差異分為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

具體如下:永久性差異是指某一會計期間,由於會計制度和稅法在計算收益、費用或損失時的口徑不同,所產生的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在本期發生,不會在以後各期轉回。

永久性差異產生的應交所得稅應在當期確認所得稅費用。在計算應稅所得額時,應將稅前會計利潤調整為應稅所得。

時間性差異是指稅法與會計制度在確定收益、費用或損失時的時間不同而產生的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的差異。時間性差異發生於某一會計期間,單在以後一期或若干期內能夠轉回。時間性差異的基本特徵是某項收益或費用和損失均可計入稅前會計利潤和應稅所的,但計入稅前會計利潤和應稅所的的時間不同。

對於永久性和時間性差異,所得稅會計可以採用兩種方法:

1.應付稅款法:是將本期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之間產生的差異均在當期確認為所得稅費用。也就是說,本期發生的時間性差異不單獨核算,與本期發生的永久性差異同樣處理。

不管稅前會計利潤多少,在計算交納所得稅時均應按稅法規定對稅前會計利潤進行調整,調整為應稅所得,再按應稅所的計算出本期應交的所得稅,作為本期所得稅費用,即本期所得稅費用等於本期應交所得稅。

2.納稅影響會計法:是指將本期由於時間性差異產生的所得稅影響金額,遞延和分配到以後各期。在這種方法下,確認時間性差異產生的所得稅影響金額,並將確認的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金額計入遞延稅款的借方或貸方,同時確認所得稅費用或抵減所得稅費用,但是對永久性差異的處理和應付稅款法相同。

在具體運用納稅影響會計法核算時,有兩種可供選擇的方法,即遞延法和債務法。在所得稅稅率不變的情況下,無論是採用遞延法還是債務法,其結果相同;但在所得稅稅率發生變動的情況下,兩種方法的結果不同。

遞延法是將本期時間性差異產生的影響所得稅的金額,遞延和分配到以後各期,並同時轉回原已確認的時間性差異對本期所得稅的影響金額。一定時期的所得稅費用包括:(1)本期應交所得稅;(2)本期發生或轉回的時間性差異所產生的遞延稅款貸項或借項。

在遞延法下,資產負債表上發應的遞延稅款餘額,不代表收款的權利或付款的義務,只能視其為一項借項或貸項。

債務法是將本期由於時間性差異產生的影響所得稅的金額,遞延和分配到以後各期,並同時轉回已確認的時間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金額,在稅率變動或開徵新稅時,需要調整遞延稅款的賬面餘額。一定時期的所得稅費用包括:(1)本期應交所得稅;(2)本期發生或轉回的時間性差異所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或遞延所得稅資產;(3)由於稅率變更或開徵新稅,對以前各期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或遞延所得稅資產賬面餘額的調整數。

淨利潤和持續經營損益相等嗎,會計利潤和經濟利潤有什麼區別

哼哈嗯嗯 不一定相等,持續經營淨利潤和終止經營淨利潤是對淨利潤專案金額做出進一步解釋,即淨利潤中含有多少持續經營淨利潤和終止經營淨利潤。根據財會 2017 30號文,自2017年度財務報表起,新增 一 持續經營淨利潤 和 二 終止經營淨利潤 行專案,分別反映淨利潤中與持續經營相關的淨利潤和與終止經營...

關於會計。應納稅所得額一道題目答案的疑問

6 2008年5月4長江公司自公開市場購入w公司 作為可供 金融資產核算,取得成本為2000萬元 2008年12月31日該 公允價值為3100萬元,公允價值相對賬面價值的變動己計人所有者權益,持有期間 未進行分配。稅法規定,該類資產在持有期間公允價值變動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待處置時一併計算應計人應納...

稅前稅後利潤彌補虧損為什麼不需要編會計分錄

墨汁諾 在進行本年淨利潤結轉時,以前年度的虧損就自動彌補了,所以不需要專門編制會計分錄。彌補虧損是根據我國稅法的有關規定,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利潤總額都可以彌補前5個納稅年的虧損額。當一個納稅年度的利潤全部彌補以前年度虧損時,對彌補以前年度虧損的利潤不徵收企業所得稅 當一個納稅年度的利潤部分彌補以前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