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炎黃子孫是華人的自稱。「炎」指炎帝,以姜水成(今寶雞市境內)。「黃」指黃帝,以姬水(今陝西武功漆水河)成。
炎黃二帝為中華始祖。傳說他們出自同乙個部落,後來成為兩個敵對的部落的首領。兩個部落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
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華夏族,即漢族,華夏也稱「夏」、「諸夏」,又稱「華」或「諸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漢民族的先人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又稱中華。華與夏曾相互通用,「中華」又稱「中夏」。
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
古代漢族往海外移民時自稱華夏人,由此產生「華人」一詞。「華人」一詞最初指漢族,但隨著華夏文明擴充套件到全國各地,「華人」的概念漸漸由當初單指漢族,擴充套件到中華大地受中華文明影響的少數民族,成了全體中華民族的代稱。
2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 「中華」一詞出現甚早,源自於中國古代華夏民族起源於黃河流域一帶,居四方之中,文化、科技發達;歷史悠久,因此稱該地為中華,此區後來被稱為中原或中國。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只相當於今陝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帶。 在可信的文獻中,最早出現華夏二字並稱的,是《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孔穎達疏曰:
「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
」[2] 意即因中國是禮儀之邦,故稱「夏」,「夏」有高雅的意思;華夏族的服飾很美,故作「華」。歷史學家認為華是源於上古的華胥國(位於陝西西安附近),也有人說「華」是因華山而得名,「夏」是因夏水(漢水)得名。久而久之「中華」便成了中國,華夏等意詞。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梁啟超、孫中山等先賢的話語中,漸漸出現了「中華民族」的概念,經由最初的強調滿漢之辨和排滿,到梁啟超的主張「變法必自平滿漢之界始」,到孫中山的「五族共和」,再到新中國參照蘇聯民族理論的識別認定活動,最終使「中華民族」的概念成為中國56個民族所組成的共同體的代稱。 這一概念真正深入人心還要到抗日戰爭勝利的時候才最後完成,有學者指出這是因為三點原因導致:1、大規模抗戰使大多數中國人有了共同的歷史命運與集體記憶;2、國共聯合與全民族的統一戰線使中華民族主義深入人心;3、戰爭造成的人員遷徙打破了原來的地域隔絕。
炎黃子孫、華夏兒女、龍的傳人這三個稱謂的由來和所表達的含義。
3樓:遠巨集
炎黃子孫:
炎黃子孫是華人的自稱。「炎」指炎帝,以姜水成(今寶雞市境內)。「黃」指黃帝,以姬水(今陝西武功漆水河)成。
炎黃二帝為中華始祖。傳說他們出自同乙個部落,後來成為兩個敵對的部落的首領。兩個部落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
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華夏兒女:
黃帝和炎帝在中原為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爆發了阪泉之戰,炎帝族戰敗,併入黃帝族,華夏族逐漸形成。華夏集團以炎帝族和黃帝族為主體,兩族最初居住在河南他們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他們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東夷集團的九黎族首領蚩尤,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
西元前2100~前770年黃河中下游黃帝的後裔先後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經過夏商周三代的民族融合,華夏族正式形成。在外人眼裡,漢族是乙個身著華彩衣服,講究禮儀的民族。中國人多為以上後代,故以華夏兒女自稱。
龍的傳人:
龍的傳人是中國人的自稱。龍的形成記錄了古代民族發展的聚合過程,起著維繫和向心的作用。龍文化已成為東方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人常引以為豪。
龍標誌像一面大旗,能把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中華兒女招攬、匯聚、團結在大旗之下。龍標誌的凝聚作用在國家統
一、民族振興及抵抗外侮方面意義重大。龍標誌是中華文明和中華精神的體現,是一種有「意」之「象」,人們見象思意、會意,從而對認知、傳播中華文明,煥發、弘揚中華精神形成良性推動。
4樓:蘭花幽草
炎黃子孫
表達的含義
炎帝和黃帝,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兩個帝王,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中國大陸和台灣省的同胞、港澳同胞、旅居海外的僑胞,都自稱是「炎黃子孫」,有時也用「炎黃子孫」來代稱中華民族。
由來「炎黃」分別指中國原始社會中兩位不同部落的首領。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領。他們自西方游牧進入中原,與以蚩尤為首領的九黎族發生長期的部落間衝突。
最後被迫逃避到涿鹿(今河北省)。得到黃帝族援助,攻殺蚩尤。黃帝姓姬、號軒轅氏。
後來炎黃兩族在阪泉(據說,阪泉在河北懷來縣)與以蚩尤為首領的九黎族發生了三次大衝突。黃帝族炎帝族打敗了以蚩尤為首領的九黎族,由西北進入了中原地區。
黃帝族與炎帝族,又與居住在東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漸融合,形成了春秋時期的華族,漢以後稱為漢族。在當時中原地區的民族和部落中,黃帝族的力量較強,文化也較高,因而黃帝族就成為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黃二帝就成為漢族的始祖。
也被人們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因而,人們往往稱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炎黃的子孫就成了中華民族的代名詞。
乙個說法是服飾精美稱為「華」,有禮儀稱為「夏」,所以中國的先民就自稱為「華夏族」。另乙個說法認為,中國最早的先民是生活在鄂爾多斯高原的夏族,後來四處遷徙,其中東遷中原的稱為東夏或華夏,西遷甘肅一帶的稱為西夏或蠻夏,華夏是用來區別蠻夏的名稱,代表先進之意,久而久之,就變成中國的同義詞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人類是由女媧捏黃土造出來的。女媧創造了人類,那麼女媧她自己又是誰創造的呢?按普遍的說法,女媧最早應是奉蛇為圖騰的民族創造出來的。
在奉蛇為圖騰的地區,人們一般認為"蛇"是"龍"的原形,"龍"是"蛇"的神性顯示。所以在江蘇、浙江、安徽一帶稱家蛇為"蒼龍"、"天龍"、"家龍"等等,在廣東、廣西、福建等地有些民族自稱"龍種"、"龍人"、"龍戶"並建蛇廟,祭祀蛇神。
由此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而且有深厚的歷史淵源。龍是中國人的象徵,中華民族驕傲地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
中華龍最早源於我國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太昊伏羲氏部落圖騰徽號。
「龍的傳人」的由來
在山東省嘉祥縣東漢武氏墓群石刻中,有一組古代帝王畫像。所畫者有伏羲、祝融、神農、黃帝、唐堯、夏禹等10位帝王。其中9位帝王是人頭人身,惟獨伏羲氏形象奇異,並且和女媧畫在一起,兩人都是人身、龍尾,像是由龍轉化來的。
在我國古代神話中,傳說伏羲與女媧結婚後生下人類,人類當然也就是龍的子孫,故稱為「龍的傳人」。「龍的傳人」一語由此而來。
龍的傳人的含義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人類是由女媧捏黃土造出來的。女媧創造了人類,那麼女媧她自己又是誰創造的呢?按普遍的說法,女媧最早應是奉蛇為圖騰的民族創造出來的。
什麼是圖騰呢?圖騰(totem)是原始社會氏族的一種標誌。圖騰信仰是一種非常原始的信仰。
而蛇圖騰的色彩在女媧、伏羲等的形象上能明顯地看出。蛇圖騰分布很廣,現主要集中在我國的東南部和西南部。在幾千年的不斷遷徙中,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融,蛇圖騰傳遍了長江南北,在台灣的高山族、海南的黎族中都有蛇圖騰的遺跡或習俗。
在奉蛇為圖騰的地區,人們一般認為"蛇"是"龍"的原形,"龍"是"蛇"的神性顯示。所以在江蘇、浙江、安徽一帶稱家蛇為"蒼龍"、"天龍"、"家龍"等等,在廣東、廣西、福建等地有些民族自稱"龍種"、"龍人"、"龍戶"並建蛇廟,祭祀蛇神。
由此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而且有深厚的歷史淵源。龍是中國人的象徵,中華民族驕傲地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
5樓:我愛你孫偉
中華兒女與炎黃子孫
中華民族還有兩個「別稱」,一是「中華兒女」,二是「炎黃子孫」(炎帝和黃帝的子孫,或者只說「黃帝子孫」)。「中華兒女」之稱是近代才出現的,其含義偏重於文化(是共同接受中華文化的群體);「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稱古已有之,其含義偏重於血緣(有共同的祖先)。一次,有些少數民族可以接受「中華兒女」之說,不願接受「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說。
乙個民族的形成,首先是由於血緣,其次才是由於文化。在原始社會中,一群人能夠長期生活在一起,大概總是一家人、一族人。以後這個部落發展壯大了,才會接納血緣不同的人群參加。
在這個世界上數以千計大大小小的各民族之間,有些民族特別重視血緣,認為血濃於水,在血緣上有排他性,很不容易接受外來的人群參加;有些民族重視文化,只要外來者接受了我們的文化,我們就歡迎他們參加,不加排斥。中華民族在形成之處就是乙個由許多部落組成的複合體,以後在發展中也就表現出首重文化不太計較血緣關係的特點。
正因為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具有重文化輕血緣的傳統,所以文化色彩較濃的「中華兒女」之稱比起學院色彩較濃的「炎黃子孫」之稱更容易為大家所接受。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器驤教授指出,「炎黃子孫」之說違背史實,因為中華民族是多源的,即是多源,既無共祖(共同的祖先)。「炎黃子孫」之說,既不科學,又不利於國內各民族的團結。
「炎黃子孫」之說,涉及到中華民族的起源問題。長期以來,我們聽慣了中華民族歷史一元論,那就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的始祖是黃帝,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是西北的黃土高原,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
中華文明的傳播是以發源地為中心,然後向四方輻射。簡言之,就是乙個民族,乙個始祖,一塊發源地,一條母親河,中華文明只有乙個中心,逐漸傳布四方。歷史真相正是如此麼?
絕對不是。這個古史框架是由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建立起來的。當時的司馬遷也並不能暢所欲言,他明知道出生東夷的伏羲與出生南蠻的神農都比出生於西戎的黃帝歷史悠久,但是漢武帝自比黃帝,一定要以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他也只好屈從,卻在字裡行間透露出一些真實情況,希望讀者「好好深思、心知其意」,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來。
到了近代,我國的考古工作剛剛起步,著名的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著名的歷史學家蒙文通先生就首先起來像中華民族一元論挑戰,大膽指出在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中華大地上至少已有三個民族集團互爭雄長,各個集團對於創造中華文明都作出了重大貢獻。儒家的孔孟出生與東夷集團,道家的老莊出生於南蠻集團,中華民族並非只是炎黃二帝的子孫或者黃帝一人的子孫。
後來由於東南百越地區考古發現越來越多,中華民族的**,中華文明的起源又由過去的三分法修正為四分法。中華民族歷史一元論被徹底推翻了。因此,用「炎黃子孫」或者「黃帝子孫」來代表「中華民族」是以偏概全,顯然不妥的。
海外華人與華族
「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說雖然古已有之,但是過去用的不多。直到改革開放,隨著許多海外華人的歸來,此語才在報刊上大量出現。海外華人之所以樂於用「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來節制中華民族,筆者認為,願意如下:
一、缺少更為恰當的名稱可用。我們的海外華人大量出國的時候是在清代,當時是異族入主中原,漢人受到**,凡是亡命國外、藍幾天要的海外華人,多有一段悲慘的歷史,對清王朝抱有敵對情緒。許多民間組織更是公開打出反清復明的旗幟,要他們說自己是大清國人,他們當然不願意。
何況清廷也十分頑固,認為出國即叛國,視他們為自棄王化的頑民,對他們採取一種鄙視又仇視、既不承認有不保護的惡劣態度,處處加以打擊,使他們淪為沒有祖國的海外孤兒。他們很難選擇乙個適當的自稱,只好懷戀祖國歷史上比較興旺的朝代,自稱漢人或唐人。
二、為什麼選擇「炎黃子孫」?中華民族基本上是農業民族,並非樂意遷移與到處流浪,而是按土重遷,留戀故國田園祖宗墳墓的民族。海外華人的祖先由於種種不得已的原因,例如荒災,戰亂,地少人多謀生不易而冒險犯難,揚帆出海,心情沉重,前途渺茫。
到了海外之後,手無寸鐵、沒有半點特權,只有靠自己艱苦奮鬥,比與當地民族和平相處,才能立足謀生。但是他們所接觸到的許多別的民族,無論是白種人、黑種人、還有黃種人,其歷史文化全部都沒有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即使他們當時事事不如人,只要一想到自己是「炎黃子孫」,馬上心情振奮,豪情滿懷。
因為詞語包含了一下豐富的含義:我們的祖國歷史悠久,是泱泱大國,禮儀之邦。我們的處境不管如何困難,生活不管如何艱苦,都要努力奮鬥,為祖國爭光,不能辱沒先祖。
「炎黃子孫」一語,久已成為海外華人艱苦奮鬥的精神支柱。
三、「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一語,又成為海外華人互相團結的一條紐帶。離鄉萬里,舉目無親,一旦遇到「炎黃子孫」,自然親如家人。數百年來海外華人的生存、發展、團結、奮鬥,可以說是從「炎黃子孫」一語汲取了無窮的精神力量。
時至今日,用「炎黃子孫」作為中華民族的別稱,固然不妥;但是回顧歷史,就會看到此語在海外華人力量發展壯大的過程中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功不可沒。我們在學術研究與外交場合中固然不宜使用此語,以免產生誤解;但是在一般場合,民間場合,為了增進情意,根據語言學「約定俗成」的原則,對「炎黃子孫」一語,但用無妨,
中華民族一詞正式形成的時間不長,還沒有正式的簡稱。對於國名我們可以建成中國,對於族名卻不能簡稱為中族。把中華民族簡稱為漢族更加不行,因為這就排除了漢族以外的許多少數民族。
但是簡稱為「華族」是可以的。「華族」的詞源來自海外華人,例如新加坡把國內的馬來人稱為馬來族,也就相應地把華人稱為「華族」。
華夏民族 華夏的由來
華夏 一詞最早見於周朝 尚書 周書 武成 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左傳 定公十年 曰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書經 曰 冕服採裝曰華,大國曰夏 尚書正義 注 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 可見,古人是以服飾華采之美為華 以疆界廣闊與文化繁榮 文明道德興盛為夏。從字義上來講,華 字有美麗的含義,...
壯族是炎黃子孫嗎,炎黃子孫包括其他少數民族嗎
炎黃被稱作中華民族的 人文始祖 之所以要在 始祖 的前面冠以 人文 二字,就是為了淡化血緣觀念,強調文化認同。所以討論壯族與炎黃的關係,也應當從文化出發,不必拘泥於血緣之辨。然而 子孫 二字則帶有濃重的血緣內涵,在某些場合難免不合時宜。壯族既有本民族深厚的文化根源,又曾經深受以 炎黃 為標誌的華夏文...
華夏民族中,華族和夏族的由來或淵源
用章服之美禮儀之大來詮釋華夏可以,但是解釋起源,簡直是放屁。華族有族這個稱謂起便存在,而夏族稱謂自夏朝而後而有,漢族則漢朝而後!華夏並稱是辯論家一家之言而已,考古學術界普遍認為中華民族之 華 源於華胥之 華 當然不能就此絕對否定辯論家之言,畢竟字義在歷史發展中也處於變化之中,比如愚不可及,古義是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