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的歷史起源與發展,恩施土家族起源和發展

時間 2022-02-23 17:10:13

1樓:匿名使用者

土家族自稱「畢孜長」,意為本地人。歷史上土家族稱謂不統一。2023年我國***批准土家族為單一民族,統稱為土家族。

關於土家族的族源,有多種說法。潘光旦教授在《湘西北的「土家」與古代的巴人》一文中提出土家族為古代巴人之後。此外,有古羌人之後說;有古濮人為主體,融合巴人、漢人說;有湘西土著、古代巴人、江西漢人融合說;還有人認為土家人是古代烏蠻的一支、土著、古代巴人融合而形成。

幫我介紹一下土家族的起源和歷史

2樓:匿名使用者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或「畢基卡」(「畢茲」之意,待考,「卡」是「家」或「人」的意思),稱與其相鄰的苗族為「白卡」,漢族為「帕卡」。漢語稱為「土家」。「土家」是漢族進入後逐步形成的與「客家」相對應的稱謂。

土家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族稱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稱謂與表現。

土家族族源,尚無定論,目前處於諸説並存,其主要**仍有以下幾說:一說是古代巴人後裔。認為土家族的自稱與歷史上巴人活動的有些地名讀音相近,巴人崇虎與土家族相同,巴人的一些姓氏與土家族的一些姓氏相同等等。

二說是土著先民的後裔。認為最早定居湘西的先民是土家族的主要**之一。從龍山裡耶、大庸古人堤等地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遺址證明,湘西很早就有古人類活動,很多土家語地名至今猶存,說明這些地方最早應該是土家族先民開闢和居住的。

三說是唐代中葉由貴州遷入的烏蠻的一部分。認為貴州境內稱為「比躋」或「比際」的人與土家族自稱相同,而中唐以後,「越嶲」一帶烏蠻入侵貴州,征服了當地一部分土著,就是白羅羅稱謂的起源,一部分與他們長期鬥爭,最後被迫遷入湘西和雲南,而土家族與彝族在語言、信仰、歌舞方面有相似之處,進而認為土家族是烏蠻的一支。四說是來自江西彭氏的後裔。

認為唐末五代初年,由彭王鹹率領的江西彭氏子孫及百藝工匠入主湘西後,披荊斬棘,開拓疆土,統治湘西,在此繁衍生息起了巨大作用。以上諸説雖不完全一致,但有一點認識是統一的,這就是發展到唐代末五代後,土家族已逐步形成為乙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和共同文化心理素質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開始形成為乙個單一的民族。

土家族自古以來就是乙個善於吸收先進文化的民族。歷史上由於接觸漢族較早,受漢文化影響較大,這為自身的發展創造了許多有利條件。同時,在反封建壓迫、反對外國侵略、保衛祖國領土的鬥爭中,土家族人民也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自唐末農民起義後,「溪州蠻酋」相繼而起,溪州彭士愁自署刺史後,勢力日趨強大,割據地區不斷擴大,除管轄上、中、下溪州外,還管轄龍賜、天賜、忠順、保靜、感化、永順、安、遠、新、洽等20個州地,不斷與楚爭雄,多次進犯楚地。晉天福四年(公元939年)秋,彭士愁舉兵攻打辰州、澧州時,楚王派兵反擊,經過數次戰鬥,彭士愁節節敗退,後經過談判,雙方締結盟約,鑄銅柱立於溪州會溪。溪州之戰後,彭雖在軍事上失利,但其政治地位和管轄地域卻得到了楚的確認。

楚王馬希範仍授彭士愁為溪州刺史,繼續管轄溪、錦、獎州,使其取得合法地位和領地,為彭氏在湘西維繫八百餘年統治奠定了基礎。這使土家族地區在政治上獲得長期的穩定,在經濟上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五代時,土家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並喜漁獵,不事商賈。生產時,耕作粗放,伐木燒畲,火耕水薅,不施肥,不灌溉,農業產量極低。這時已有階級分化,封建領主是最大的統治階級。

他們占有大量土地,廣大農民則淪為農奴,受到封建領主的壓迫剝削。

唐宋時期,土家族地區手工業和副業有了一定的發展,除採茶、取蠟、煉硃砂水銀、採藥較為突出,這些手工產品,多作貢品,供統治者向朝廷納貢之用,並取得朝廷可觀的「回賜」,即不少的食鹽、絲綢、服飾以及金銀貨幣等,這種官方**形式使上下統治者受益不少,農民一無所得。但這種「貢賜」關係,客觀上又保持了地區政治穩定,促進各地經濟技術的交流。明末清初,土家族農民大量使用從漢族地區輸入的各種先進農具,如鐵犁、鐵耙、鐵鐮等,還學會了製造使用「蜈蚣車」、「衝筒」、「水磨」、「水碓」、「水碾」等。

在漢族地區經濟影響下,土家族地區出現了土地買賣,封建領主經濟逐步向封建地主經濟轉化。但由於漢族商人和農民的大量遷入,新興地主階級的出現,廣大農民不但受各種形式的地租剝削,還受到各種差役和苛捐雜稅的剝削,生活苦不堪言。

清雍正年間,在土家族地區實行的「改土歸流」是一次政治經濟制度的大變革,廢除了土司制度,實行流官制度,客觀上推動了土家族地區政治、經濟的大發展。在政治上,打破了元明以「蠻不出境,漢不入洞」的禁令,這有利於國家的統一,有利於各民族的相互交往;在經濟上,隨著土司剝削制度的廢除,廣大農民擺脫了封建領主的人生依附關係,成為自由農民,並擁有自己開墾的土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此同時,漢族農民和商人帶來先進生產技術和工具,特別是百藝工匠人員進入土家地區後,使一些城鎮逐步建立和壯大,促進了土家地區手工業的起步和發展,如紡織、木雕、刻畫、鑄造、金工和採礦等。

「改土歸流」後,土家地區的商業**空前活躍,貨暢出流,購銷兩旺,各州、府、縣及交通要道集鎮已成為百貨營集的重要市場。有的產品,如鹽業已設專店,分銷川鹽和淮鹽。商品經濟的發展又促進了土家族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相應改善。

土家族在近現代愛國鬥爭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鴉片戰爭時,清朝副將鶴峰土家族陳連公升與其子陳鵬,率領600多名楚兵與從海路來犯的侵略軍奮戰,不幸以身殉國。八國聯軍攻陷大沽口之時,湘西輪州土家羅榮光任總兵,他嚴詞拒絕敵軍的脅迫,身先士卒,在激戰中犧牲。

溫朝鐘、黃玉山等人曾組織「川鄂湘黔鐵血聯英會」,發動起義震撼清廷。至今,土家農民薅草唱的田歌仍在歌頌他們的革命精神。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土家與苗、漢等各族人民一起在黨的領導下進行革命活動。少年英雄李慶成,帶領土家兒童搞新文化運動,不幸**犧牲。1937-2023年間,不少土家兒女隨紅軍北上抗日,在川鄂邊區的游擊戰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土家族是乙個勇敢,富於愛國傳統的民族。

3樓:笑書神俠

土家族的**,目前說法不一。一說**於秦滅巴後,定居於湘鄂川黔邊的巴人;二說根據湘西龍山、瀘溪、大庸等縣市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和土家語地名,認為土家族主要**於湘西土著,與進入的巴人、漢人融合而成;三說根據《復溪州銅柱記》有關記載和土家族與彝語相近以及土家與雲南部分彝族風俗相同等現象,認為**於唐中葉的烏蠻。

泰滅巴以後,生活在武陵境內的巴人,以火耕水耨、漁獵山伐為業,繁衍生息。其首領依靠其同種或同姓的種姓血緣關係進行統治,維持內部關係。西漢末年,「武陵夷」田疆起兵反抗王莽篡權。

以後「零陽蠻」、「漤中蠻」、「巫蠻」和「澧中蠻」都起兵反抗壓榨。三國時,蜀漢與孫吳長期爭奪夔、峽和武陵地區,土家族成為他們相互爭奪的重要物件。蜀吳的長期爭奪,使武陵地區各族人民難以安生。

這以後的南北朝和隋朝,武陵地區各部勢力迅速發展,經常處於各自雄踞一方,**控制鬆弛,戰爭頻任,社會動盪。唐朝開始,**採取羈縻州縣制度,任命歸順的地方首領以州縣官職,治理其地,並准其世代承襲,使土家族日趨穩定,與漢族的經濟文化交流日漸加強。土家族人民在抗擊外敵入侵、支援紅軍長征。

打擊國民黨反動派的鬥爭中作出了重大貢獻和犧牲。

土家族的起源?

4樓:簫灑舞劍

土家族的起源說法不一,一說為巴人後裔;一說為古代從貴州遷入湘西的烏蠻的一部;甚至說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後)從江西遷居湘西的百藝工匠的後裔,還有人認為是漢人戍邊將士和土著女子的後代。根據復旦大學對土家族父系基因抽查結果顯示,土家族父系血統以阿爾泰血統為最,約佔28%(大致為匈奴和鮮卑等民族);其次為百越25%;作為土家語言文化主體**的藏日緬反而在三大**中位居第三,佔21%(羌氐);除此之外還有漢14%、苗瑤7%以及印歐5%(應當為五胡中的羯族和月氏人)。通過史籍記載(土家族於唐朝後期才正式出現於史籍中)、語言學研究(土家語中的阿爾泰元素)、此次的父系基因結果以及土家族自身史詩記載,大致上可知,土家族是五胡與武陵山區的原住民百越民族融合後形成的,以五胡中的羌氐為主導,摻雜阿爾泰、百越文化元素的混血民族,在唐朝後期基本成型。

儘管如此,土家族仍然是藏緬民族,藏緬文化才是畢基文化的核心,與和族、緬甸族(緬族)、藏族、彝族、曼尼普爾族、克倫族、若開族、景頗族(克欽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珞巴族、納西族、羌族、拉祜族、普公尺族、基諾族、門巴族等均為兄弟民族,較早來到東亞的藏日緬民族一員,從而否定了以上各假說。

5樓:匿名使用者

古巴國人遺民、古庸國人遺民、古楚荊湘地區的遺民是土家族的早最的雛形,這些國家滅亡後,子民還是在這個區域生活。由於湘西、鄂西、巴東是離中原最近的山區,中原漢族一遇戰亂就遷徙,一部份南遷,另一部份就進入了這一山區生活。

土家人是古國遺民,不會像苗人那樣拒絕容納漢人,所以土家族與外來的漢人大量的混血融合,早期是融合中原、燕趙、關中逃難過來的北方漢人,元明清時融合安徽、江西移民過來的南方漢人,並且融合的歷史長達2000多年。居住在與苗族相鄰地方的土家人又會有點苗化。

土家族語言是古巴國土話,土家人因為很早就和漢族融合,所以大部份土家人在漢代就說起了漢語,明清時說起了西南官話,也有極個別的土家人生話在極度閉塞的深山苗區,不與外界漢人聯絡,也不與漢族融合,甚至都不與漢化後的土家人通婚,所以還是保留了古巴國語言。

土家族在融合時保留了當地的巴楚文化基因,又有一點苗人的風格,山區閉塞貧瘠。因常起戰事,所以勇武好戰,生活風氣也有些粗鄙,民俗即獨特又多元,常被山外的漢人誤稱「土蠻」。由於土家人的服飾與客家人十分相似(除了頭飾),所以苗族也一直認為土家族是漢人。

我父母都是土家族,父親的祖上是清朝時江西吉安移民過來的漢人,母親的祖上是明朝時安徽合肥過來戍邊的漢人軍戶,家裡都有族譜可查。漢族英雄冉閔的後人現在也是土家族。幾乎所有的土家族人都有漢姓,只要家裡有族譜的都可以查到漢人祖先,所以土家族幾乎999.

99%是純漢人。

說土家人是一支具有巴楚苗風的漢族山民支系也是沒錯的,dna的分子學的檢測和人類學家,歷史學家都支援這一說法。

宿松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洲有多遠

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的直線距離為636公里,行車距離公里,開車需要11小時19分鐘。駕車路線 全程約公里。起點 宿松縣。1.安慶市內駕車方案。1 從起點向正西方向出發,沿人民路行駛公里,過右側的興盛電器城約100公尺後,右轉進入宿松路。2 沿宿松路行駛400公尺,過右...

關於土家族來歷的問題,土家族的歷史由來

歷史由來 土家族的先民與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淵源關係。但其 目前說法不一,一說為古代從貴州遷入湘西的鳥蠻的一部 另說是唐末至五代初年 910年前後 從江西遷居湘西的百藝工匠的後裔。史籍中將湘鄂西一帶土家族稱為 土人 土民 等,清末地方誌中開始用 土家 名稱。歷史上封建領主經濟從五代 907 979年 起...

土家族的風俗與習慣,土家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土家族人民勤懇耕山,善於漁獵,並在冬春季節 趕杖 圍獵 主食包穀 稻公尺,土家族地區最普及的風味食品是糯公尺粑粑 公尺炕臘肉和唐饊。在服飾方面,為短衣大袖,右衽開襟,滾鑲2 3層花邊,原著8幅羅裙,後改為鑲邊筒褲 為對襟短衫,頭纏2 3公尺長的青絲帕。很多地方土家族的服飾與漢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