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是東漢末年 那是公元幾年啊,三國和東漢末年區別

時間 2021-05-02 16:18:58

1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東漢末年,地方豪強勢力迅速增強,涼州士族豪強董卓以誅宦官為名,進入洛陽,立漢獻帝。另一士族豪強袁紹起兵討董卓,各地豪強紛紛起兵割據自立,相互爭奪,一時間全國又陷入內戰混亂之中。後袁紹據有冀、青、幽、並四州,成為北方最大軍閥。

曹操初據有兗州,復收編了青州黃巾軍三十萬,勢力漸強。他又將洛陽的獻帝迎至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得到了優勢。建安五年(200),袁紹與曹操在官渡決戰,曹操大敗袁紹,成為北方最強的軍事集團。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又率軍南下,佔荊州,與在長江中下游的孫權對壘。此時正在流亡中的漢皇室後代劉備也起兵欲興漢室,率荊州的殘餘勢力與江東的孫權結合,形成孫劉聯合抗曹的形勢。劉備派軍師諸葛亮到孫權處說孫出兵,孫、曹大軍在赤壁會戰。

曹操大敗,退回北方,劉備得以佔據荊州,後入成都。從此,曹、孫、劉三大勢力成鼎足之勢。

曹操封魏公,遷都鄴,後又進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操死,子曹丕取代漢獻帝,建國號魏。次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一般稱蜀或蜀漢)。

公元229年,吳王孫權在建業稱帝,國號吳。三國分立時代正式開始。

三國初期,各國主要致力於整頓吏治,恢復社會秩序和發展經濟。其中以曹魏的成就比較突出。從曹操統一北方、開展屯田開始,生產逐漸恢復,曹操又改革了東漢以來的許多弊政,抑制大地主豪強的勢力,掃除了宦官和外戚的專權,吸收中下層地主階級人物參加政權。

魏文帝時,又實行九品中正法,承認一般士族有做官的權利,在經濟上也給予優惠。蜀國丞相諸葛亮嚴格採用法治,紀律嚴明,賞罰分明,使蜀國農業和手工業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特別是諸葛亮招撫西南夷,使少數民族地區得到開發,加強了民族團結。

吳國自公元211年孫權遷都建業後,東南地區很快得到開發,共得43郡313縣,比東漢時大大增強。吳國土地開闢,農業發展,政治穩定,航海業發達。

三國時期雖然仍有不斷的戰爭,但已和東漢末期軍閥混戰的性質不同,是有順應民心所向的統一戰爭性質。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蜀、吳爭奪荊州的戰爭,蜀、魏爭奪漢中的戰爭,和魏滅蜀、晉滅吳的戰爭。三國的軍事實力以魏國最強,吳國次之,蜀國最弱。

因此統一戰爭的主角最後落在魏晉方面。三國鼎立局面對東漢末年軍閥大混戰來說,是一歷史的進步。三國中以吳國的時間最長,共52年;次為魏,共45年;再次為蜀,共43年。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晉滅吳。至此,三國時代宣告終結。

2樓:匿名使用者

公元211年是東漢的最後一年

三國和東漢末年區別

3樓:劍隔春秋

曹丕廢漢建魏,漢滅亡,蜀、吳相繼建國,之後才是三國

所以三國開始的標誌性事件是公元220年,曹丕廢漢建魏

4樓:疾風

史學界一般以184年即黃巾起義作為漢末的開始,至220年曹丕代漢自立,東漢結束,三國時代正式來臨。狹義上的三國時代開始於220年即魏國建立,終止於265年即西晉建立。廣義上則始於184年黃巾起義,止於280年西晉滅吳。

5樓:匿名使用者

東漢滅亡是220年漢獻帝禪讓

三國開始標誌是孫權稱帝222年

換句話說關羽和曹操都不是三國時代的人!

6樓:dear燈芯

簡單點講,不是乙個朝代,東漢以後是三國,具體分界線是公元220年曹丕廢漢建魏,220以前為東漢,後為三國

7樓:熙少gg丶

東漢末年是漢朝的末年

當時社會混亂,群雄割據,到最後割據為三大政權,就是魏蜀吳。漢朝從漢獻帝把帝位禪讓給曹丕就結束了,此後吳蜀紛紛稱帝,於是三國便開始了。

不過自董卓之亂後漢朝就名存實亡了,理論上天下諸侯就剩3個的時候就可以叫三國了

8樓:深院鎖清秋

東漢末年是東漢的末期黃巾起義到曹魏盜取政權這一時期,中平元年(184年), 三國鼎立圖

黃巾起義爆發,從此開始了近一百年的戰亂時代。

三國是220年正月曹丕奪取東漢政權建立魏國直到晉滅東吳這個時期

9樓:剎那間呃

那啥,不是有句歌詞是 東漢末年分三國嗎

東漢末年,朝政混亂,宦官當政,百姓疾苦。於是,四海豪傑紛起。到最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江東孫氏連歷三世,劉備屯兵在蜀。

後,赤壁大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到曹操死後,曹丕稱帝,之後,劉備稱帝,為蜀國,東吳早在,由此成三國

東漢末年有哪幾個國家?

10樓:牙牙的弟弟

三國:魏、蜀、吳。

1、魏魏國(213年5月 —266年2月4日)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後世史家多稱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后魏」,故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國號為「魏」。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2、蜀蜀漢(221年5月15日 —263年),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亦稱「劉蜀」、「季漢」。

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占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為魏所滅。

共歷二帝,四十三年。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之間的鬥爭不斷,使得朝政日益腐敗,而後爆發了黃巾起義,劉備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戰鬥中因戰功步入仕途。

但不久,何進、董卓先後敗亡,天下局勢逐漸轉變成諸侯混戰,劉備在混戰中輾轉奔波,於赤壁之戰後收復荊州各地,而後進取西川、攻下漢中,最終建立蜀漢政權。

蜀漢鼎盛時期佔據荊州、益州,在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後國力受損,後又經諸葛亮治蜀國力恢復,又迫使南中地區屈服,從中獲取了大量的物資、人口、裝備以及礦產等天然資源,國力再度強盛。軍事上蜀漢也常常佔據主動,但後期逐漸走向衰落,最終被掌控曹魏的司馬家族所滅。

3、吳吳國(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 ),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

孫吳是三國之中歷時最久的國家,歷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則為59年)。魏黃初年間,孫權名義上依附於曹魏,並受封吳王。

黃龍元年(229年)5月23日,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孫吳正式建國,隨後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

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率「甲士萬人」航海到台灣(時稱夷洲),這是我國的政治勢力第一次達到台灣。

孫吳領有漢末揚州與荊州大部地區及交州全境,後分交州東北部為廣州。孫吳大力發展經濟,對江南地區的開發做出了重大貢獻。

天紀四年(280年)5月1日,孫吳亡於西晉,標誌著中國漢末三國以來割據局面的徹底結束。

擴充套件資料:

三國鼎立的形成:

公元184年爆發黃巾之亂,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方將民變基本平定,卻導致地方豪強擁兵自重。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受大將軍何進、司隸校尉袁紹所召,率軍進京討伐十常侍。不久,京中動亂,董卓在北芒立下了救駕大功,回京後便掌權。

又招攬呂布殺掉丁原,很快就吞併了附近兩大軍閥兵力。隨後董卓廢少帝,立劉協即位(是為漢獻帝),且不久就弒害了少帝及何太后,專斷朝政。據有武庫甲兵,國家珍寶,威震天下。

董卓之專橫激起了東漢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對,釀成大規規模的內戰。董卓入洛陽後,紹出奔冀州,橋瑁假東漢三公名義,要求州郡興兵討伐卓,關東州郡紛紛響應。他們分屯要害,推紹為盟主,相機進攻卓。

190年,董卓避關東兵鋒,挾持獻帝西遷長安。關東聯軍彼此欺詐併吞,不久就分崩離析了。193年長安兵變,董卓被殺,關中混亂不已。

經過激烈的混戰以後,到196年時,全國形成許多割據區域:袁紹佔據冀、青、並三州,操佔據兗、豫二州,韓遂、馬騰佔據涼州,公孫瓚氏遼東,陶謙、劉備、呂布先後佔據徐州,袁術佔據揚州的淮南部分,劉表佔據荊州,劉璋佔據益州,孫策佔據揚州的江東部分,士燮佔據交州。

此外,張魯以道教的組織形式保據漢中地區,置祭酒以治民。在這些割據者中,勢力最強也最活躍的是袁紹和曹操。

漢獻帝入洛陽後,曹操逃至陳留,聚兵反抗,成為關東聯軍的一支。他在濟北誘降黃巾軍三十萬眾,選其精銳,編為青州兵;

又陸續收納一些豪強地主武裝。建安元年,他把獻帝遷到許縣,取得了挾天子以令不臣之勢;屯田續資。200年,曹、袁兩軍進行官渡之戰,操以弱勝強,全殲袁軍主力;

又利用紹二子的矛盾攻占袁氏的鄴城,相繼占領青、冀、幽、並四州之地,統一了北方大部。207年,曹軍出盧龍塞,打敗侵擾北方的烏桓。

208年,曹操統一北方後,乘劉表病死之機率大軍南下,其子劉琮向曹操投降,劉備離開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軍追上擊敗,逃至夏口。

此時魯肅到備處探聽情況,劉備也派諸葛亮出使江東,雙方結盟,共抗曹軍。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於赤壁,曹軍退回北方後,平定馬超、韓遂西北聯軍,統一北方。

促使形成三國鼎立局面。孫權、劉備雙方也開始各自爭奪荊州。劉備成功逼降荊南四郡;而孫權部將周瑜也向荊州南郡發兵成功將西北一帶收為領地 。

211年,劉備率部進入益州,逐步佔據了原來劉璋的地盤。219年,劉備從曹軍手中奪得漢中,關羽也向曹軍發起進攻,但是孫權遣呂蒙襲殺關羽,占領荊州大部,隔三峽與漢軍相持。

222年,張飛被殺,劉備出兵與吳軍相持於夷陵,猇亭一戰,被吳將陸遜擊敗,退回益州,劉備不久便駕崩於白帝城。

之後不久,在諸葛亮、孫權的努力下蜀漢、東吳恢復結盟關係,共抗曹魏,至此,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11樓:

烽火連天不休

林俊傑唱歌哈哈哈哈

12樓:holise公尺亞

東漢末年如果要說國家,只有乙個就是漢朝,因為東漢末年是截止到220年,所謂的東漢末年分三國是不存在的,只是諸侯割據實力強大而已,孫權於229年稱帝,已經不屬於東漢末年了。

13樓:匿名使用者

東漢末年沒有國家,都是諸侯割據.表面都是向漢朝稱臣,所以說沒有國家.

三國是哪三國,三國是哪三國?

中國三國 魏 蜀 吳 朝鮮三國 高句麗 百濟 新羅望採納 三國指的是哪三國?指的是魏 蜀 吳三國。擴充套件資料 三國 220年 280年 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 蜀漢 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 魏 史稱曹魏,...

三國是怎麼滅亡的,三國是什麼時候滅亡的?

基本比拼的是人口。地形上,東吳向 擴張都不容易!中國歷史上,由南向北統一的朝代幾乎沒有!幾乎所有的朝代都是北方過來的!經濟中心還沒有南移,那是五代及宋以後才大規模發展的 在沒有科舉的時候!冷兵器時候!那時候中國可沒有13億人口,讀書人比金子要貴重,心理學上不認為這是乙個可以有大作為的人!政治文化上,...

三國時期魏國興衰原因,三國時期魏國是如何發展生產的

三國當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墾荒的面積最廣,這正是當時三國中以曹魏實力最強的原因。曹魏推行屯田制,組織流民耕種官田。這使得恢復社會秩序,增強曹魏實力。曹魏重視農業的另一實證是其大興水利,其工程的規模和數量在三國中首屈一指。如233年關中一帶闢建渠道,興修水庫,一舉改造了三千多頃鹽鹼地,所獲使國庫大為充...